關於端午節旅遊優秀作文精選

  端午節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淘洗,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端午節旅遊優秀作文怎麼寫吧,歡迎閱讀!

  關於端午節旅遊優秀作文篇一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人們都很快樂,到處都有人為過節在購買糯米、紅棗及各色的豆子,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楚國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們應該表示悲痛才對呀。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也許,事情已經很久遠了,這種悲傷早已消失,留下來的只是紀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為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意義。今天,我們讚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關於端午節旅遊優秀作文篇二

  在那淅淅瀝瀝的雨聲中,端午節又到了。

  “端午節到啦!吃美味可口的棕子了!”一大早,媽媽就在我的床邊哄我起床。還別說,這辦法還真管用,媽媽的話音剛落,我已經從床上一躍而起,穿好衣服直奔樓下。

  端午節到了!今天我們可是要去爺爺奶奶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啊!

  還沒進家門,我就已經看見奶奶和嬸嬸坐在陽臺上忙的不亦樂乎,她們一手拿粽葉,一手拿著燙漂把糯米裝進卷好的粽葉裡,一個個精美的粽子,讓人看了都想吃。

  我好奇的跑了過去,“我也要學學看”我說。嬸嬸說:“包粽子首先要準備糯米;粽葉;還有大家喜歡吃的餡兒。包的時候你可以把粽葉捲成正方形;圓錐形;和菱形等,各種形狀。”嬸嬸耐心地一邊說一邊做著給我看。“粽葉卷好後,如果裡面要放餡兒,就要先裝一半糯米在把餡兒放進去,然後再用糯米把餡兒埋起來,包好並用繩子困紮好就行了,你看,我包的粽子好不好看?”嬸嬸一邊說一邊把包好成型的粽子拿到我眼前給我看。“如果不要餡兒的直接包好;困紮好就行了。”嬸嬸繼續說著,“等全部的粽子包好後再拿去鍋裡用旺火煮上幾十分鐘,就這樣,既好看又好吃的粽子,就可以進入你這小饞貓的嘴裡了。”

  聽了嬸嬸的話,嘴裡的口水還真有點往外流了。我不好意思的紅了一下臉。即使是一下,也逃不過奶奶的眼睛。“寶貝孫子,你想不想來試試啊!”奶奶用慈祥的口吻對我說。“好呀!好呀!”我一邊說一邊用我的小手拿起了一片翠綠的棕葉,不一會兒,一個錐形不像錐形,方形不像方形的粽子,就在我的小手中誕生了。大家看了都笑了起來,笑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粽子煮好了,來吃粽子了!”這時,媽媽端著大盆的煮好的粽子從廚房走出來。我急切的找著我親手包的那個不是很好看的棕子,找到後,我先聞了聞,“哇!真香啊!”我急忙開啟嚐了第一口,真是美味絕倫啊!

  這個端午節真好,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還嚐到了香甜美味的粽子。我喜歡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旅遊優秀作文篇三

  伴隨著濃郁的艾香,伴隨著美味的粽子,伴隨著激烈的龍舟賽,新一年的端午已經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端午節原本是人們為了魚蝦不撕咬屈原的身體,向河中投放許多粽子而形成的。可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裡投粽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每年媽媽都會包許許多多的粽子來滿足我這個小饞貓的需求,粽子的數量多的足以讓我吃怕,媽媽知道這一點,所以每次都會把大部分的粽子分給親戚朋友,讓大家都嚐嚐美味的粽子。每年,我們的粽葉是從來不用去買的,因為我的姑父每年到山裡採箬葉給自家包粽子時,總是也會給我們捎帶一些來。我們南方喜歡吃肉粽子,在白花花的糯米飯糰裡放一塊白花花的肥肉,這是傳統的方法。可是媽媽知道我不吃肥肉,所以總是很細心的換成瘦肉,還另加一些菜乾,讓粽子更有味道。

  包粽子其實並不難,晾乾的箬葉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塊瘦肉,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放在水裡慢慢蒸煮。其實,看著鍋裡的水沸騰也挺有意思的。它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彷彿是屈原投江時的情景。不知等了多麼長的時間,也不知道箬葉是什麼時候一點點的由青綠色轉變成墨綠帶黃的顏色,葦杆也慢慢變軟貼合粽子的形狀,使人看了頗有食慾。撈入盤中,用剪刀剪去葦杆,拉住箬葉的兩腳在碗上方用力一拽,粽子就自動落入了碗中。看一看,雪白的糯米已經變成了淡黃色,問一問,清香的味道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一食而盡”。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品嚐著粽子以及周圍的美食,平日的勞累也一揮而散。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