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川之戰的結果是什麼

  好水川之戰是西夏軍進攻宋涇原路,在好水川地區,擊敗宋軍的一次伏擊戰。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好水川之戰結果

  “好水川之戰”戰役,是北宋於西夏之間的一次重要戰役。對於這場戰役,在《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以及《宋史紀事本末並》等史書中均有記載,關於這場戰役的爭論也是非常多的。那麼關於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又是什麼呢?

  通過對這一戰役的解讀,我們知道,在這場戰役中,宋軍潰敗,西夏國成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者。之所以宋軍失敗,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朝廷戰前的意見不一致,主戰、主和雙方互相爭執不下,最終導致難以統一指揮。另外,戰前軍情不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沒有對敵情做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倉促發動了戰役,也沒有什麼明確的戰略方針,再加上將領的任意妄為,不聽領導指揮,急於求成,最終中了西夏的誘敵之計,結果導致敗於西夏之手。

  除了以上的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客觀原因,其中就有:

  第一:宋軍參戰的總兵力較少,最終寡不敵眾。

  第二點就是,宋軍本身就已經積弊重重。因為在北宋立國的時候,就倡導文臣掌軍機,並使樞密院、三司、實行三權分立。對於這種制度固然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唐朝中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最終也使得宋軍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從而嚴重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因此,總的來說,在這場戰役中,實力懸殊,外加宋朝對西夏的搖擺不定的政策,以及宋軍本身的積弊,最終導致了宋江在戰爭中的失利。

  好水川之戰簡介

  歷史上的“好水川之戰”,是北宋與西夏兩國戰爭中的其中一場戰役,最終的戰爭結果以宋敗夏勝而收場。關於這場戰役,它和“河曲之戰”並列為是西夏立國兩大戰。據說,在此戰役後,北宋方面雖然只損失了萬餘人,卻失去了很多野戰精銳。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北宋西線方面逐漸轉入守勢,西夏開始進入攻勢。隨後又相繼發生了定川寨之戰。

  關於好水川之戰,它主要發生於康定二年時期,也就是公曆的1041年。其中主要的戰地主要是位於寧夏西吉縣一帶,作戰的主要國家就是北宋國和西夏國。那麼關於這場戰役的起因又是什麼呢?

  據說在三川口戰役之後,宋仁宗深深感到西夏變得很是強盛,於是為了安全起見,於是宋仁宗下令封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倆人為副使,一起負責準備迎戰西夏的一切事務。在準備過程中,韓琦主要負責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

  在康定二年的二月時期,西夏景宗元昊則再次率領了有十萬大軍開始南下準備攻宋,並把主力埋伏在六盤山下的好水川口這一地方,另外一部分的軍隊則準備攻打懷遠一帶,同時還聲稱要攻打渭州,以此來誘篇北宋軍隊上當。

  最終在中國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期間,西夏國軍隊就在好水川這一地區,發動設伏擊敗宋軍的作戰,而這場戰役就被稱作是“好水川之戰”。

  好水川之戰起因

  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盤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

  中國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西夏軍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至西吉兩縣間***地區,設伏擊敗宋軍的作戰。

  延州之戰後,西夏軍對宋西北邊地的進擾愈加頻繁。康定二年正月,宋廷為遏制夏軍,採納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的建議,擬發涇原、鄜延兩路兵反擊。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異議,仁宗命諸臣再議。夏景宗元昊乘宋進兵未決,再度攻宋。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二月,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今寧夏同心縣預旺東***進發,經天都寨***今寧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蘆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

  韓琦聞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經懷遠城、得勝寨***今西吉縣將臺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縣興隆鎮西北***,出夏軍之後,伺機破敵。如不利於戰,則據險設伏,待夏軍回師時截擊。任福與涇原駐泊都監桑懌率輕騎數千先發,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等後繼。二月十三日,進至捺龍川***今西吉縣偏城東北***,聞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等正與夏軍戰於張義堡***今固原縣張易***南,遂轉道南進,急趨交戰處。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夏軍佯敗,誘宋軍追擊。任福不知是計,脫離輜重,輕裝尾隨追擊。黃昏。追至好水川,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飢渴交迫。朱觀、武英部屯籠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約次日會兵川口,合擊夏軍。十四日,任福、桑懌引軍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東五里處,發現道旁放置數個銀泥盒,將盒開啟,百餘隻帶哨家鴿飛出,恰為夏軍發出合擊訊號。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餘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桑懌等戰死。是日,朱觀、武英部進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軍重圍中。自辰時交戰到午時,宋軍潰敗,宋軍將士戰死10300餘人。任福身負重傷,小校劉進勸他突圍,任福大聲喊道:“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殺死。其子任懷亮戰死,桑懌、劉肅、武英、王珪、趙津、耿傅均戰死。其中王珪為行營都監,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來援,被夏軍擊敗。此役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僅朱觀所部千人逃脫。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此戰,元昊運籌周密,預先設伏,誘宋軍就範,發揮騎兵優勢,突然襲擊,一舉獲勝,是一次成功的伏擊戰。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