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平之戰的成語有哪些

  歷史上的一些戰役經常會依據戰爭的局勢或者計謀而衍生出一些成語,例如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等。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除了戰爭的規模之大、傷亡之慘烈,也流傳下了一些相關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長平之戰成語

  紙上談兵,字面上的意思即在紙面上談論打仗。那麼這個成語的主角又是誰?他跟長平之戰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軍在長平之戰中的主將趙括。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從小熟讀兵法,談論起兵事來,常常連他的父親也不是對手。在長平之戰中,趙軍原先的主將廉頗因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而被撤換下來,於是趙括便代替廉頗成為了趙軍的將領。但是趙括從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任何的戰場實戰經驗,只會將書中所說的兵法生搬硬套,根本不懂得根據戰場上變幻莫測的形勢而改變策略。他上任後,更換了軍中的官吏和制度,並改變了廉頗之前的戰術。最終,趙括因貿然進攻而中了秦軍主將白起的計謀,使得趙軍大敗,四十餘萬士兵被秦軍坑殺,他自己也在突圍時死於秦軍的亂箭之下。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是這麼得來的,後世也多將它用作貶義詞,用來比喻只會空談理論,而不能真的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長平之戰的典故

  在周王朝即將走向末日的戰國時期,發生了一場被認為是當時天下局勢轉折點的戰爭——長平之戰。而這場戰爭也是當時眾多戰爭中規模最大,以及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結束後,秦統一各國的腳步再無人能夠阻擋。

  公元前262年,秦軍伐韓,上黨郡與韓國失去聯絡。郡守馮亭不願聽從韓王的命令,將上黨郡拱手獻給秦國。他派遣使者去往趙國,表明願意將上黨郡的城池獻給趙國。趙王認為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趙國此舉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王決定出兵伐趙。公元前260年,秦軍攻取上黨,繼而去攻打長平,趙王令大將廉頗迎戰。之後發生的幾次對戰中,趙軍均失利,兩個重要據點被秦軍佔領,還不斷有尉官被俘虜。趙王由此對廉頗心生不滿。

  此後,廉頗依託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實,這看來是一種消極的對抗方式,但這位老將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軍遠征而來,只有急擊速戰,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時間越久,往往就會導致士氣低下、攻勢受挫,這會大大地有利於趙軍。除此之外,秦軍還要面臨不利的地理位置、氣候、糧草、士兵傷痛等問題。為了儘快地取得勝利,秦國派人進入趙國施行反間計,致使趙王撤換廉頗,換上趙括為趙軍主將。趙括上任後,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

  最終,趙括帶領的趙軍敗給了秦國主將白起。這場戰爭中,趙國士兵損失約45萬人,秦軍也傷亡大半。這就是“長平之戰”的典故。

  長平之戰的起因

  秦攻韓,孤立了韓的上黨郡,韓王為自保,令上黨郡降秦,上黨郡卻降於趙,數年後,秦為了大一統,攻上黨郡,趙派廉頗支援,長平之戰爆發。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絡。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齙攻趙。趙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