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琴書法作品

  改琴是當代甘肅最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作品靈活自然、雄渾剛健、別具風格。多年來,張改琴刻苦磨礪,筆耕不輟,成果頗豐,作品屢獲國家級大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張改琴個人簡介

  張改琴***1948—***,甘肅省慶陽縣人,中共黨員,現任政協甘肅省委員會、政協甘肅省委員會科教文體衛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主任,中國書協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文史館館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優秀專家稱號,獲甘肅省“敦煌文藝獎”;2009年獲省委、省政府頒發的“突出貢獻獎”,2010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美術作品參加:中國首屆中青年國畫展,全國第二屆“萊鄉情”中國畫展、情繫西部中國畫邀請展、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6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等。山東翰墨緣畫廊張改琴作品在中國美術館,以及西安、蘭州、廣州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並被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收藏。《美術》、《中國書法》、《書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央電視臺美術星空,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甘肅電視臺等曾專題介紹。入編《中國名人大辭典》。出版有《張改琴書畫》、《張改琴書畫集》、《中國美術家張改琴》等。

  書法中湖筆的製作工藝

  湖筆純由手工製作,製作工藝十分複雜。一支湖筆從原料進口到出廠,一般需要經過擇料、水盆、結頭、裝套、蒲墩、鑲嵌、擇筆、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從中又可細分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眾多工序中,以擇料、水盆、結頭、擇筆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為講究,尤其是水盆和擇筆。主要工序由技工專司,選料精細,製作精工,尤其講究鋒穎。製作工匠秉承“精、純、美”的準則,生產出“尖、齊、圓、健”四德齊備的成品湖筆。

  水盆

  水盆是湖筆製作中最複雜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在寬大的水盆車間,整齊地放著一排排木盆,筆工們一手拿著角梳,一手攥著脫脂過的毛料在水盆中反覆梳洗、逐根挑選,按色澤、鋒穎、軟硬等不同級別進行一根根分類、組合,做成刀片狀的刀頭毛,然後再放在水裡縷析毫分,把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毛剔除,整個過程非常精細。

  擇筆

  擇筆也是分揀毫毛的一道工序,讓製成的半成品毛筆筆頭在乾燥狀態下散開,一手握住筆桿,一手拿著修理工具,迎著光線把沒有鋒穎的筆毛揀去。

  水盆和擇筆兩道工序對於坐姿也有特殊的要求,宜側身而坐,身朝南而面稍偏東,處於自然光線的照射下。因為毛毫的鋒穎只有在自然光線下才能達到清晰的最佳可視效果。擇筆還十分講究腳的擺放,右腳的腳背往往拐在左腳的腳跟上,座位是板凳,使筆頭在操作時不會踏腰,從而保持身體的平衡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