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描寫家鄉的文章

  家鄉像花園,有著鮮花的芬芳;家鄉像森林,有著綠樹的清涼;家鄉像田野,有著收穫的希望;家鄉像雪景,有著冰晶的閃亮。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故鄉的痕

  故鄉的痕跡,是一支笛,總是響起……

  風吹綠了,幾次春天,黃幾次秋,離家已幾年了。

  去年回故鄉,故鄉已變了,變成了現代的城市,留給我的,只有淡淡的痕……

  小時候,我住在爺爺奶奶家裡,那裡給我最大印象便是“高高”的煙囪。

  無垠的原野蜿蜒綿伸,嫋嫋升起的炊煙。那是的我還很小,常常爬到屋頂上去玩耍,總是看見那紅石頭搭起來的煙囪,煙囪挺高,我常常,打量那個煙囪,但總是正午和傍晚時分,裡面突然冒出一縷白煙,炊煙上下,抖抖粉塵。我常常以為那是鬼,急匆匆,又爬下去,不敢跟爺爺奶奶講,怕遭鬼神報應,終於那天我說了出來,奶奶笑著對我說:“那不是鬼,是我燒飯的炊煙。”爺爺一不做二不休,那兩塊石頭朝上一壓,回來對我說:“鬼神已被我封住了。”果然以後“鬼”再也沒有出現過……

  長大了一點,我知道那是炊煙,燒飯產生的,不過那時炊煙已沒有了,煙是沒有了,但燒飯的香常常從煙囪裡排出來,我仍經常在樓上玩,玩陀螺,玩摔炮,和夥伴打撲克牌,正午時分,夥伴們回家了,我便用摔炮往煙囪上扔企圖獲得什麼,突然一股香氣從煙囪縫裡透了出來,沒錯,就是他,我衝下樓去,等待美味、上桌。從午後到黃昏,和小夥伴們笑聲溢滿村落,引來大人們駐足觀看,響起叫好聲。

  又大一點了,煙囪總是在冬天嘎吱嘎吱響的響,每當雪化之後,煙囪上總是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皺紋,爺爺見到這種情況,把裂縫處填滿了水泥,又用稻草將煙囪裹了一圈,雪進不去,到開春後,爺爺又把稻草卸下,煙囪竟煥然一新。高高的、直直的,像座聳立屋頂的塔。故鄉的炊煙,在目光中一道賞不完的風景。

  又見炊煙,便是那年春天,石頭被稻草扯下,一片白色,如雲,霧,詩情畫意美麗,心中只有你……

  煙囪中,浪漫,透一股溫馨;樸實,彌一種古典。

  沒有背井離鄉,就沒有鄉愁,沒有城市化發展,就沒有故鄉的痕……一個人不管走得多遠,故鄉是永遠的惦念。

  篇2:淳淳鄉情

  喧譁的大都市,僻靜的小山村,兩個極端的地方,帶給人們確是同樣的震撼。

  ——題記

  瞭解到許多古人都隱居山林中時,我真的很不理解,我喜歡挑戰與刺激,認為隱居山林將會埋沒才華,無法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雅緻。然而當我真正來到這深山之中,那種感覺體會極深。

  五一假期,來到了太河水庫,當然太河水庫就坐落在太河鄉。那是一個讓我陶醉的地方,走進太河鄉,儘管路越來越窄,但景色卻愈來愈美。那是一個渾然天成的小鄉村,沒有整齊的街道,沒有漂亮的房子。土房子、稻草頂,有的甚至看上去難以住人,就是這樣的景色卻讓人感覺到一種特別的古補典雅。太河鄉水多河多橋也多,大大小小的橋隨處可見,有的是剛建成的鋼筋混凝土橋,有的則是上了年歲的石頭橋,隔十幾米就可見到一座,倏爾讓人想起:“小橋流水人家”。太河鄉房屋坐落極不規則,或稀稀兩兩或緊密聚集,路邊偶爾碰見三三兩兩的村民,聊天、打牌。平凡的臉上流露出難得的質樸。路邊果樹、花椒樹、柿子樹密密麻麻,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顯然是任人採摘,儘管偏遠的山村不會有太多山外來客,但他們的品質仍叫人敬佩。

  近數小時的車程,碩大的水庫展現在人們眼前,沒有海洋的廣袤,沒有黃河的壯烈,微微泛著波瀾的水面似乎襯托出太河鄉人的品質:平靜、低調、淳樸。坐在水庫的大壩上俯視水面,頓覺心情大好,一切煩惱都煙消雲散。許多遊人都紛紛拍照攝像,似乎想把這兒的一切都記錄下來。

  回來的路上,一條偏僻的小路,車子向前奔跑,一個路人向我們擺了擺手,我還開玩笑道:“這兒的人真有好啊,還和我們打招呼。”結果走了一會兒,發現前方路已經堵了,我們不得不掉頭,回去問路,那個行人還在,操著濃厚的鄉音說:“俺不都和你說了,不能走了。”然後耐心的想我們指路,我的心中有一絲感動,在這個無比現實的社會中,好人有但遇到好人很難,你無法體會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得到幫助的感覺。

  這就是太河鄉太給我的:美麗、質樸、感動。

  篇3:故鄉的田野

  卻是一方故鄉的樂土……

  一座高山腳下,一抓一簇金黃,農民們一個個拿著鐮刀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裡砍來砍去,只看得見玉米隨風擺動的身子,分辨不出誰是誰了。有的農民在稻田裡收割稻草哩!稻草光溜溜的,手猛地一抓,抓了個空兒,那稻草動了動身子,似乎在嘲笑他們的無能。好一陣子,大家都累得熱汗直流了,瑟瑟秋風拂過農民黑黝黝的臉龐,頓時大家的臉上都是滿意的笑。

  坐在高高的田埂上,看著夕陽的紅暈緩緩收斂,農民挑著一擔水,裡面的紅色的太陽搖搖晃晃。這時要是有人跟他擦身而過,也難免會灑得一身水。旁邊的菜花開得爛漫,幾隻蝴蝶圍繞,一大群孩子在菜花從中追逐打鬧,偶爾爆發出一陣陣歡樂的大笑,給黃昏的晚霞增添了幾分生機,不禁吟起“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田野裡住著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他家後院有一個牛欄,欄中生活著各個品種的牛。他每天早出晚歸,拿著一根長長的皮鞭,趕著牛群,還哼著小曲。老人總是跟在牛群的後頭,而前面的牛則大搖大擺地走路。小牛犢總是老實地跟著老牛,還目不轉睛地盯著老牛的尾巴。田野上,牛群盡情地吃著鮮嫩的草。它們總是分散著,似乎每頭牛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沒過一會兒,一大片草地都變得乾乾淨淨了。

  這裡的空氣是那麼新鮮,棉田一片白茫茫,棉花有點已經裂開,像雪一樣白,有的含苞欲放,銅鈴般的棉桃綴在棉杆上,左右搖擺,棉葉交錯,不時發出索索的細語聲。我再往前走,一片金燦燦的稻穀,隨著微風蕩起金色的波浪。挺拔的玉米懷抱著一個個金娃娃,在向我們微笑。

  夕陽西下,我和奶奶依依不捨的告別了豐收的田野,告別了故鄉的親人。一路上我還不時的回頭遙望。啊,秋天的田野真美呀!你是一幅七彩的畫卷,點綴著我們的生活。

  田野的風光無限彷彿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一張會動的寫意,永遠無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