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水稻是什麼

  水稻隨著時代的需求和發展,現在出現了轉基因水稻,轉基因水稻提高了產量,本文介紹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水稻目前的一些技術情況,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轉基因水稻。

  轉基因水稻大規模生產重組人血清白蛋白

  由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武漢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代常領銜的研發團隊從2006年開始進行植物源替代血漿來源的醫藥蛋白的研究與開發,現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已跨入規模化生產的階段,填補了國際上此項技術空白。相關論文於2011年10月31日線上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該論文線上之際,受到國外Scientist ,Nature news, The Australian, Thomson Reuters, Fox News, Agence France Presse ***AFP法新社***等美國、英國、俄羅斯、德國、巴西、印度各專業雜誌及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

  該研究表明由轉基因水稻種子生產的重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在生理生化性質、物理結構,生物學功能、免疫原性與血漿來源的人血清白蛋白一致;並建立了大規模生產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生產工藝,獲得了高純度和高產量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產品。利用大量資料證明了轉基因水稻種子可取代現有基於發酵的表達技術來生產重組蛋白質是經濟有效的。正如PNAS 審稿人對該文章的評價:“這篇文章解決了在科學上振奮人心、在經濟上都非常重要的議題--即用轉基因植物生產血漿產品或其他蛋白產品的技術平臺,可代替其他基於發酵的表達技術,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這篇文章近乎完美地證實了植物生產的醫藥蛋白和批准臨床使用的血漿來源醫藥蛋白是完全相同的,並提供了翔實資料證明植物系統規模化容易和成本優勢。”

  目前,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和細胞培養領域。常見的人血清白蛋白大多數從人的血漿中提取,這樣的生產方式不僅受到血漿供應的限制,而且還具有攜帶病毒傳播的高風險性。國際上以重組人血白蛋白替代血源產品的應用已成為趨勢,國內市場需求也逐年擴大,2010年已達150噸。儘管市場廣闊,但高純度重組人血白蛋白的規模化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卻是世界性難題。武漢禾元歷經多年的技術攻關,利用水稻胚乳表達技術平臺,研發出國際先進水平的重組人血白蛋白產品生產技術,併成功實現重組人血白蛋白規模化和產業化,完全擺脫了相關制約,具有純度更高、無動物組分、安全、高效、綠色環保、廉價、無限量供應等優勢。隨著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發展,我國人血清白蛋白日益緊張的局面必將得到緩解。

  我國可能率先允許轉基因水稻商業種植

  《科學》雜誌日前報道,中國正在考慮其最重要的農作物的未來。下週中國農業部的生物安全委員會將召開會議來決定是否允許首批轉基因***基因改造,GM***水稻的商業生產。如果委員會批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產和消費國也將成為第一個給農民種植GM水稻的機會的國家。

  支援GM水稻的人們說,這些品種將提高水稻的產量和抗蟲害的能力,而且不給生態帶來任何威脅。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中國農民用傳統技術同樣能夠提高生產力,而不至於冒將外來的基因轉移給中國栽培或野生水稻的風險。中國科學院遺傳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生物技術專家朱禎說,“這將是一個難做的決定,政策制定者們必須權衡其後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已經培育出十幾種轉基因水稻。朱和他的同事開發的一種抗蟲水稻品種是11月30日到12月2日召開的會議上四個申請批准的候選品種之一。據北京的中科院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說,所有候選品種都經過了小規模的溫室實驗和大田試驗,這是國家1996年通過的生物安全法所要求的。其他三個候選品種包括一個抗蛀杆蟲和兩個抗白葉枯病和其它植物疾病的品種。

  農業部官員拒絕回答有關會議的問題。農業部科教司的石燕生?音譯 說,“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薛大元曾參與過國家環境保護局有關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問題的討論,他預測委員會的成員“非常可能”至少批准部分候選GM水稻,該委員會每年開兩次會。即使如此,他認為還是有風險,他說,“中國是栽培和野生水稻的故鄉。基因漂流很可能發生,一旦發生,損失將是不可逆的”。

  日本培育出耐低溫轉基因水稻

  日本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同企業合作培育成功了耐低溫轉基因水稻。原產熱帶和亞熱帶的水稻雖然不適應低溫環境,但是水稻幼苗在接受了高溫處理後,就會相應地增強耐低溫能力。其機理是,水稻在驟然受到高溫後再接觸低溫時,水稻細胞內清除活性氧的酶基因“APX”就會急劇增加,從而能使細胞免於受傷和死亡。

  該中心通過轉基因操作,使水稻清除活性氧酶基因“APX”的能力得到極大加強,最後培育出了“強化耐低溫水稻”。種植實驗結果證明,轉基因水稻還提高了抗乾旱的能力。

  該中心希望這一新稻種能夠有利於擴大寒冷地帶北海道的水稻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