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的優秀學習心得總結5篇精選
2019年12月2日21時整,《時代楷模釋出廳: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朱有勇》正在播出,小編整理了,希望能幫助到您。
更多時代楷模朱有勇內容推薦(點選進入↓↓↓)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6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8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10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12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蹟心得【1500字】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的優秀學習心得總結【1】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鬥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幹,而且乾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裡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域性,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的優秀學習心得總結【2】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說拉祜話。***”
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戶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說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說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戶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脫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脫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裡,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說,“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下一頁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