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農曆日期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對情侶們來說,是充滿浪漫和甜蜜的日子,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一起看看吧!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範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閩南七夕風俗

  掛七娘神燈

  泉俗還有懸掛“七孃媽燈”的習俗,這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曆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撒花撒粉

  在市區街頭,記者還看到了紀念七夕用的花粉,傳言小兒抹了不會生痱子。

  熟知泉州民俗掌故的劉浩然先生介紹,據說過去,泉州的婦女們會在一大早,把準備好的胭脂、香粉和花束等用絲線扎捆,然後扔上屋頂。這一舉動是為何呢?原來,是要讓喜鵲銜去給七仙女梳妝打扮。另外,還要用紅紙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賞喜鵲傳遞花粉和晚上搭橋之勞。

  姑娘乞巧

  糖粿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準備瓜果7盤,點7支香,用7根針、7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不過,目前在泉州地區這種風俗已經少見。

  吃糖粿***類似湯圓***

  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麵糰,然後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等,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裝在白瓷碗裡。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願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

  韓國七夕節:重祭祀講究飲食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的更好。

  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為天仙答應了她們的願望。或者她們會在醬缸臺上面擺放著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裡裝著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麼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這種風俗是因為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著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到了朝鮮王朝在宮廷裡擺宴會,給儒生們實行節日製的科舉。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著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穫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臺上擺著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閒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溼衣服和書拿出來晒乾的風俗,這名叫晒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晒的衣服和各種書籍。

  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著七月七日在家晒衣服,按照拿出來晒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在多樣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中,今日的七夕風俗只是演變成用牽牛***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給充滿童心的世界增添一個夢想而已。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對傳統七夕關注的也並不多,他們只會藉著這一天的機會在一起約會、吃飯、互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