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短文黑板報

  好讀書,多讀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內容

  我之所以將茶與書放在一起,不只是因為我喜歡讀書時飲茶,飲茶時愛讀書,實際上兩者脾性相同,神韻相通。

  茶,清香撲鼻,給你提神醒腦;書,墨香輕飄,讓你明理益智。當你將茶葉放到茶具裡,衝上開水時,茶葉猶蜷,茶汁尚苦,茶水微濁,喝一口不得其中真味。當衝第二杯時,茶葉浮浮沉沉,逐漸舒展,茶汁微濃,輕啜一口,滿腹生香。當衝上第三杯時,茶形完全展開,葉脈一目瞭然。此時茶水碧綠,如初春枝頭嫩芽;茶色清澈,像一塊透明翠玉;茶香嫋嫋,似有若無,似無若有,微閉雙目,細啜慢品,妙不可言。故坊間有一說:頭道葉子二道茶,三道喝得癢巴巴。到這個時候,你欲罷不能,不來幾杯,不足以解心頭之癢。

  讀書何嘗不是如此。

  當我們剛剛讀書時,如蜷之茶,不得要領,不明其理,迷迷惘惘的,感覺很苦。到再讀時,慢慢有些明白,如茶葉緩緩舒展,書中之事,書中之情也能瞭解個七八分,也同時有了“布衣暖,菜根香,書中滋味長”的感覺。可讀書要想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地步,就如飲三道茶,似佛家仙人。

  反過來,讀書也如飲茶。讀書之始一目十行,走馬觀花如茶一境;再次誦讀略知其義,嚼頭十足如茶二境;反覆品讀徹悟其理,訇然中開如茶三境。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清明茶太早,立夏茶又遲,只有穀雨茶其時適中。給我的感受,清明茶如蒙學讀物,淺顯而少味;立夏茶如甲骨鼎文,艱深而晦澀。只有穀雨前後的茶葉,脫盡幼年之稚氣,沒有老年之迂腐,有的是謙謙君子之風,翩翩少年之態。讀一本好書與飲一杯好茶,都是讓人心曠神怡的事情。

  我記得張源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其實書也是一樣,其蘊含的道理,就是書的“元神”,其字詞句篇不過是書中精髓的載體,也即“元體”。品茶與讀書都是從“元體”入手,而發掘“元神”的。

  飲茶與讀書的方式也有相似之處。飲茶時大口傾倒謂之牛飲,讀書時粗枝大葉謂之吞棗;飲茶時前斟細酌是品嚐,讀書時細嚼慢嚥是品書;飲茶時講究程式講究茶器講究水質是藝茶,讀書時講究環境講究心境講究圈點時研書。飲茶飲得全身通泰飄然如仙是茶道,讀書讀得全心舒暢視界澄明是書道。

  空閒時,泡一杯茗,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營造了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捧一本好書,目視其行,口誦其聲、鼻識其香,手翻如帛。胸有千壑,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在書邊品茶,人心脾;在茶邊品書,甘之如飴。茶道融書道,道法自然,道道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