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打玻尿酸的副作用

  在所有的除皺產品中,玻尿酸最受歡迎,但是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局部發紅。局部發紅是玻尿酸隆鼻後常見的現象,生理性的發紅會在1-2天內消失。若3天還不消失,應到醫院檢查和及時處理.

  2、區域性腫脹。玻尿酸隆鼻後會有腫脹的發生,一般1-2天就會消失。如果腫脹時間較長,需到醫院及時檢查。

  3、區域性淤血。注射玻尿酸時,針頭若碰到細小的毛細血管,就會出現皮下淤血,也就是淤青的現象,一般情況下,淤青會在1-2周內慢慢消失。儘快口服ACMETEA將排異反應和副作用降到最低,幫助面板儘快恢復。

  4、色素沉著。一般情況下,注射過淺或沒有注意防晒可能會發生色素沉著。

  5、感染。感染一般很少出現,可能由於術中消毒不到位或者術後護理不當。一旦發生感染,要及時到醫院複診以儘快處理。

  玻尿酸的種類

  透明質酸的生產過程和技術決定了質量優劣的差異,所以在使用上一定要是正確來源生產的產品才能有治療的功效.一般而言,提煉的方法有三種:

  1、動物組織:主要原料是雞冠和牛眼玻璃體等.用丙酮或乙醇將原料脫脂、脫水,用蒸餾水浸泡、過濾,然後以氯化鈉水溶液和氯仿溶液處理,之後加入胰蛋白酶保溫後得到混合液,最後用離子交換劑進行處理、純化得到精製的透明質酸.這種方法提取率極低,僅1%左右,分離過程複雜,致使透明質酸價格昂貴,達5000美元/公斤,限制了在化妝品中大的量使用.

  2、微生物發酵:以葡萄糖作為碳源發酵液.在培養基中發酵48小時,發酵結束後,過濾除去菌絲體和雜質,然後用醇沉澱法等簡單操作即得到高純度的產物.採用發酵法制造的透明質酸,優點是能按商品設計來設定分子量大小.發酵法的關鍵在於菌種的選擇,多選用鏈球菌、乳酸球菌類等.

  3、化學合成:採用天然酶聚合反應;首先使用多糖類聚合物合成“透明質酸氧氮雜環戊烯衍生物”,然後新增水分解酶,製造出衍生物和酶的複合體,最後在90度攝氏反應液中清除其中的酶,就合成了透明質酸.採用人工合成法可大大降低透明質酸的製造成本,但結構較不精純.

  同樣是透明質酸的產品,因為原料來源及製成技術的差別,對效果有明顯的影響.產品的濃度不能作為選擇產品的參考,純度、分子量、3D立體結構才會直接影響透明質酸的吸水效果.通常分子量愈大、網狀結構愈完整,有最好的吸水效果.坊間保養品、化妝品盛行,但許多業者自制的透明質酸,便宜,可是不一定有效果.甚至有人推行的口服的透明質酸,經過腸胃吸收之後會分解成醣類及氨基酸的小單位分子,還是必須透過自體合成等步驟才能生成在面板、結締組織中,其效果也必須要打折扣.

  玻尿酸的合成方法

  1.將雞冠碎片加入到丙酮中,浸泡過夜至雞冠脫水變硬。然後置於瓷盤中進行乾燥,乾燥後經粉碎機粉碎成粉狀。將雞冠粉倒入搪瓷罐中,加入6~7倍蒸餾水,攪拌均勻,浸泡24h以上,使雞冠粉充分溶脹,然後過濾,收集濾液,濾渣再按同樣方法浸泡3次,合併3次過濾液。再將濾液倒入陶瓷缸中,攪拌下加入10%的固體氯化鈉,並加入等體積的氯仿,攪拌3h後,分出水相。向分出的水相中加入2倍體積的95%乙醇,攪拌均勻,靜置過夜,沉澱出透明質酸,然後濾幹沉澱物,乾燥後得粗品。粗品再溶於4倍體積的0.1mol/L氯化鈉溶液中,用稀鹽酸調節pH=4.5~5,再加入等體積的氯仿,靜置分層後,吸出上層水相。水相用8%氫氧化鈉溶液調節pH=7.5,加入鏈酶蛋白酶,37℃下保溫24h。再用等體積的氯仿萃取處理2次,合併上層水相,下層液體回收氯仿。水相中加入等體積的1%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溶液,攪拌均勻,靜置沉澱,過濾,收集沉澱。沉澱再用2~3倍體積的0.4mol/L氯化鈉溶解,過濾,濾液中再加入3倍體積95%乙醇,靜置沉澱,吸去上層乙醇,下層再用95%乙醇反覆沉澱2次,下層沉澱物吊濾,乾燥,再用丙酮洗滌2次,真空乾燥,可得成品。

  2.微生物***獸疫鏈球菌HA產生菌變異株Y921***發酵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