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先進事蹟

  創業不同於炒菜,不可能等所有的配料都準備齊之後才開火做飯。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一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二

  要養天鵝養殖前先養鴨,一年賺了70萬

  劉明國一直有個天鵝夢,就算是遭遇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質疑,仍難以放棄,幾年間,他先通過養鴨子掌握養殖技術的方式,成功曲線圓了自己養天鵝的創業夢。

  上週,在武漢江夏區安山街朱墩林場裡看到,上萬只灰天鵝在水塘、林間嬉戲。宜城來漢男子劉明國,靠著養天鵝走上了致富路。

  轉型

  從養殖到餐飲

  剛剛過去的七夕情人節,一些資深吃貨會聚到江夏武昌大道旁的“鴻雁樓”,品嚐完鮮天鵝肉後,再到附近林場漫步。

  一撥撥消費者的到來,讓“鴻雁樓”老闆劉明國終於放下心來。要知道,這家天鵝肉主題餐飲店,是他投入一年收入轉型的第一步。下一步,他還準備對灰天鵝進行深加工,將灰天鵝成品銷往全國各地。

  劉明國養天鵝純屬偶然,這要追溯到1998年。當時,他在雜誌上看到農民養殖灰天鵝致富的故事,“太讓人激動了”,劉明國昨日說,他對養殖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但當時買一隻種鵝得1000多元,因囊中羞澀,計劃只能擱淺。

  但是在浙江打工的他沒有放棄這個想法,經常在工作之餘去浙江天鵝養殖基地實地考察。去多了後,別人開始出語質疑他,“養殖灰天鵝門檻很高,你搞不搞得起哦!”

  起步

  養天鵝先養鴨

  “養不起天鵝,我可以先養鴨子,鴨子和灰天鵝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可以通過養鴨子積累經驗。”劉明國說,2006年他開始轉行養鴨子,此後三年,他邊摸索邊實踐邊積累經驗。

  2009年底,劉明國自認完成了原始積累,他將養殖灰天鵝的想法告訴妻子劉秀珍。不想,妻子堅決反對:“你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劉明國決定嘗試一下。他先是在襄陽漢江上的桃花島租了幾十畝荒灘,後又花1.2萬元從浙江買回了12只種鵝,開啟創業夢。

  2013年11月,劉明國帶著2500只種鵝從襄陽轉戰到了江夏,“這家園林公司有基地面積700畝,我準備在這裡大幹一場,目前已經養了大大小小萬餘隻灰天鵝,計劃兩年左右,發展到3萬隻。”

  肉要吃錢也要賺

  劉明國在島上一待就是一年多。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伺候種鵝,尤其是在灰天鵝孵育期間,他日夜看守。“那時我的壓力很大,幾乎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如果搞不成功,我沒臉回去見家人。”劉明國說。

  見丈夫如此執著,劉秀珍看在眼裡,痛在心中,她默認了丈夫的選擇,開始給他做飯,洗衣服,還經常送錢給丈夫買飼料。妻子態度的轉變,讓劉國明動力更足了。

  灰天鵝是遷徙型動物,秋冬季節從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飛到我國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又會回到西伯利亞產蛋繁殖。“灰天鵝之所以這樣長途奔襲,主要是為了覓食,只要有青草、五穀雜糧吃,有乾淨涼爽的水消暑,它們就能健康地生活、成長。”劉明國說,經過馴化的灰天鵝已經適應了內陸的生活環境,完全可以規模繁養。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明國通過精心養護,灰天鵝成活率高達95%以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他通過網路銷售渠道,將成鵝、鵝苗和鵝蛋賣到省外。“一隻鵝苗賣100元,一隻六七斤的成鵝賣500多元,種蛋賣60元/枚,商品蛋賣15元/枚。”劉明國說,養殖灰天鵝利潤高達30%以上,但投入並不大,除了鵝苗貴點,平常的的飼養成本很低,他們以食草為主,每天只需投喂幾毛錢的糧食,一年下來,可以純賺六七十萬元。

  劉明國成功了,他不僅吃到了天鵝肉,還賺到了不菲的收入,妻子不再有怨言,辭掉了工作,專心為他打工。

  銷售

  網上賣灰天鵝

  養天鵝的利潤有多高?劉明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隻鵝苗賣100元,一隻六七斤的成鵝賣500多元,種蛋賣60元/枚,商品蛋賣15元/枚。”一年下來,他的養殖場可以純賺六七十萬元。

  養好的天鵝往哪裡賣?眼前這個樸素的漢子,除了給省內各餐飲酒店和農牧場供貨外,最主要的銷售渠道是網路,他辦理了灰天鵝養殖和經營許可證,通過網路平臺,將成鵝、鵝苗和鵝蛋賣到全國。

  早在幾年前,劉明國還成立了襄陽灰天鵝養殖專業合作社,並建立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社員從合作社購買鵝苗,免費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技術服務,灰天鵝養大後如賣不出去,由合作社按300元/只的保底價回收。

  如今,合作社有社員三四十人,他們與劉明國一道,將天鵝夢越織越大。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農村創業帶頭人事蹟材料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