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書節黑板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一生都受益。那麼關於讀書節黑板報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讀書節黑板報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讀書節黑板報圖片:
>
讀書節黑板報圖片1
讀書節黑板報圖片2
讀書節黑板報圖片3
讀書節黑板報內容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 4月23日定為“ 世界閱讀日 ”希望藉著這個重要的日子,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人和兒童推廣閱讀和寫作。為何會把世界閱讀日定在4月23日?
原來這個日子在文學史上是有特殊意義的。莎士比亞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便是於1616年4月23日逝世,除此之外,許多傑出的作家如 Maurice Druon 、K.Laxness 、Vladimir Nabokov 、JosepPla 和 Manuel Mejia Vallejo,都在4月23日出生或辭世,把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可說是別具意義。
12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月23日確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讀書日”***。2007年4月23日是第10個“世界讀書日”。自1995年世界讀書日宣佈以來,每年的這一天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政府的支援下,出版機構、學校、圖書館、社群等各界人士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日慶典活動,把讀書日的宣傳活動變成一場熱熱鬧鬧的歡樂節日。
但是,在中國,這個世界性的讀書節還未被社會公眾所知曉,更談不上是節日。據搜狐讀書網站2004年調查顯示:知道“世界讀書日”的人僅佔6%,27%的人雖聽說過但不知詳情,67%的人從未聽說過這個日子。
閱讀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為共建和諧社會,進一步激發全民讀書的熱情,讓我們認真讀一本好書吧!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使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是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據資料表明,自"世界讀書日"宣佈以來,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此項活動。很多國家在這一天或者前後一週、一個月的時間內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圖書館、媒體、出版商、學校、商店、社群等機構團體在這一段時間裡都會做一些贈書、讀書、演戲等鼓勵人們閱讀的事情,把讀書的宣傳活動變成一場熱熱鬧鬧的歡樂節慶。很多在國外生活過的人都對這些活動津津樂道,讚不絕口,呼籲我們國家也開展類似的活動。
1997年1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廣播影視部、新聞出版署、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九個部委共同發出了《關於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是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倡導讀書、傳播知識、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為目的的一項社會文化系統工程。
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這是實施全國“知識工程”的重大專案。幾年來,在全國各地都組織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2004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將每年的“全民讀書月”活動交由中國圖書館學會負責承辦。中國圖書館學會為了實施“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為宗旨的“知識工程”,進一步激發全民讀書的熱情,推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的建設,準備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舉辦大型活動,讓全國公眾都知道“世界讀書日”。
讀書節黑板報內容2:
1. 喜歡吹噓的人猶如一面大鼓,響聲大腹中空。
2. 人唯虛,始能知人。滿招損,謙受益。滿必溢,驕必敗。
3. 知識貯藏在謙虛的大海中。***朝鮮諺語***
4. 學問多深也別滿足,過失多小也別忽略。***蒙古諺語***
5. 懂得自己無知,說明已有收穫。***拉丁美洲諺語***
6. 學問學問,不懂就問。
7. 自贊就是自輕。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8. 如果有了鬍子就算學識淵博,那麼,山羊也可以講課了。
9. 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後退的滑梯。
10. 吹噓自己有知識的人,等於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11. 言過其實,終無大用。知識愈淺,自信愈深。
12. 訥訥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13. 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沒有貨。
14.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驕傲是跌跤的前奏。
15. 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於無知。驕傲是失敗的開頭,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16. 說大話的人像爆竹,響一聲就完了。鑑難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權物。
17. 謙虛是學習的朋友,自滿是學習的敵人。
18. 趕腳的對頭是腳懶,學習的對頭是自滿。
19.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的人學十算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20. 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自誇口。滿足現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來。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