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誠信與守法的黑板報資料

  孟子說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資料1:

  誠信,是公民道德的一個基本規範。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廣為流傳。

  什麼是誠信?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與他人和社會發生關係。處理這種關係必須遵從一定的規則,有章必循,有諾必踐;否則,個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會就失去執行之規。

  誠信,是公民道德的一個基本規範。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廣為流傳。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誠信是道德範疇和制度範疇的統一,

  誠信是全體公民都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誠信可以是對社會、對他人的期望,但首先應該是對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誠信不能以他人的誠信為前提。對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來說,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身體力行,影響周圍,而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樹立誠信意識要從每個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誠信,才能要求別人也這樣做。社會由個體組成,每個人都以誠信要求自己,社會就會成為一個誠信社會。自己的誠信與贏得他人的誠信成正比,自己越誠信,就越會贏得他人的誠信回報。人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誠信無欺的環境中,誠信環境的形成取決於每個人對誠信所持的態度。誠信建設是每個人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這就需要大家積極參與,添磚加瓦,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平,人人有責,人人有利,個個出力,個個受惠。如果你騙我一下,我騙你一下,騙來騙去,只能落個“兩敗俱傷”。如果等全社會所有的人都講誠信之後自己再講誠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於為自己的不講誠信尋找藉口,無異於推卸自己作為社會的主人在誠信建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

  誠信的養成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只有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覺的行動。良好的教育猶如春風化雨,一個社會,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高度重視對公民的教育引導,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

  “言必信,諾必誠”,“小信誠,大信立”。誠信教育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娃娃抓起,從日常生活抓起。要在全社會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氣和強有力的輿論氛圍。

  設計圖

  資料2:

  有關誠信的小故事

  誠信1:曾子殺豬

  曾子原名曾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誠信2: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誠信3: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孃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裡上學。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裡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裡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