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助力“中國夢”

  積極加快戰略轉型

  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標誌著利率市場化程序加速。金融脫媒的趨勢也日益明顯,金融資產正從價格受管制的銀行體系流向理財、信託、資管、小貸、網際網路金融等市場化定價的領域,一定程度上擠佔了銀行業傳統優勢市場。

  金融業的變革要求銀行業轉型,要想成功轉型,找到正確的戰略轉型方向、確定差異化市場定位、打造差異化競爭是核心。近幾年國內銀行業利潤增長出現持續放緩,16家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長從2010年的41.39%下滑到2011年的38.86%、2012年的23.56%。據銀監會統計,2013年上半年國內商業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13.83%。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中國銀行業仍有相當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沒有改變,新的增長動力逐步形成,銀行業仍有較好的發展空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主線,為商業銀行轉型發展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新興金融市場活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與綜合經營前景廣闊。

  “未來,客戶資源、資料資源、渠道資源、智力資源將構成銀行新的經營資源,銀行將根據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重新尋找新的戰略支點和利潤來源,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基於這樣的認識,中信銀行提出了“建設具有獨特市場價值的一流商業銀行”的戰略願景。

  擁有自己的客戶,建立“橄欖形”客戶結構。建立對公以中小型客戶為主、對私以中高階客戶為主的“橄欖形”客戶結構。

  著力打造資料採集、管控和分析能力。重點是滿足客戶迅速增長的資料存放及利用需求,同時形成獲取資料資源的先發優勢,打好向“大資料”分析邁進的基礎。

  實現邊緣業務主流化。中信銀行選擇把一些“邊緣”業務做成全國乃至全球特色,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實現支付工具的革命。目前,中信銀行圍繞二維碼支付、近場支付***NFC***、全網跨行收單等新產品已推出“異度支付”品牌,旨在通過先進支付手段、工具、技術的運用,提高銀行支付結算能力,使銀行的服務更貼近大眾,方便和快捷。

  興業銀行獨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業務,已覆蓋低碳經濟、迴圈經濟、生態經濟三大領域,專案涵蓋提高能效、新能源開發利用、碳減排等型別,積極踐行綠色金融理念,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和諧共處的良好關係。

  加強服務實體經濟

  促進金融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是金融業下半年的工作重點。要從促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和良性迴圈的要求出發,努力盤活貨幣信貸存量,優化增量,提高使用效率。

  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著眼在長遠。通過發展產業鏈金融,民生銀行全力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產業鏈金融業務重點關注的是產業的關聯度、貿易的真實性、上下游企業整體經營情況,在為大型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同時,為其配套企業提供資金支援,將資金注入產業鏈條上薄弱環節,從而啟用整個“鏈條”的運轉,從而真正將銀行資金用於實體經濟發展。

  隨著實體企業銷售在不斷從線下向線上交易轉移,民生銀行產業鏈金融從線下融資服務逐步向線上轉移,圍繞客戶經濟活動各個環節提供一站式服務。

  恆豐銀行通過發揮總行平臺作用,實行多措並舉,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在為小微企業客戶單列信貸規模的同時,通過退出產能過剩專案、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主動釋放規模用於投放小微企業貸款;通過加大金融產品和擔保方式創新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還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綜合化、鏈條化的產品服務,支援企業“走出去”,切實做好貿易金融服務;積極整合本地資源優勢,支援經濟區建設。

  招商銀行負責人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程序加快,為商業銀行加速推進國際化鋪平了道路。未來,中國銀行業將大力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改進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加大小微企業和低資本消耗領域的信貸投放,不斷挖掘新的盈利增長點。

  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近年來,各家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增量已經連續4年實現了“兩個不低於”。

  對股份制銀行而言,發揮好自身優勢,打造出特色化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是關鍵。多家股份制銀行“亮”出了自己的特色招牌。

  平安銀行以“貸貸平安”商務卡為載體,把存貸款、結算、財富管理、保險等各類產品整合起來,打造差異化的小微金融服務。華夏銀行則打造出一套業界領先的新型業務模式——“平臺金融”業務模式。這一模式使得銀行、平臺客戶及上下游及周邊眾多小微企業成為一個共同體,構建了一種同呼吸、共發展的全新金融生態系統。

  而民生銀行作為產業鏈金融客戶中91%均為中小、小微企業的銀行,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信用弱、週轉資金缺乏、應收賬款回收慢、貸款擔保難”等融資障礙;利用產業鏈整體實力、核心企業的資信,並與物流倉儲企業的分工協作,進行物流、資訊流及資金流的“三流”整合,採用核心企業信用支援、企業存貨控制、應收賬款回款鎖定等一系列路徑,減少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達到銀企雙贏的良好效果。

  浙商銀行選擇優先滿足小微企業金融需要,信貸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截至今年8月末,該行小企業專營機構已佔全行機構總數近70%;創新開發了“橋隧模式”、“一日貸”、“三年貸”等特色產品。與此同時,積極試點微貸業務,截至8月末,微貸業務餘額近1億元,戶均貸款金額僅30萬元左右,且全部為信用或保證貸款。

  高度重視風險防範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部分銀行不良貸款有所上升。隨著金融創新逐漸加快,同業、理財業務快速增長,負債的穩定性明顯下降,期限錯配也更加突出,給流動性風險管理帶來更大的挑戰。

  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股份制商業銀行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各類風險的新變化和新特點,逐步提升風險管理的專業化能力,積極應對創新轉型發展需要。做好風險防控,渤海銀行掏出了自己的“錦囊”。

  轉變風險管理理念,將風險管理前移至客戶選擇和風險政策的制定。通過有針對性地選擇客戶,有針對性地敘做產品,有針對性地防範風險,增強風險管理對業務發展的直接推動作用。堅持風險管理的專業化能力建設,全力支援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針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制定差異化和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要建立專業化的不良資產處置流程,合法合規地用市場化的方法解決不良資產,及時主動消化風險。

  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嚴格控制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通過總行統一控制、集中管理全行的流動性缺口,嚴格要求分行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確保全行資產負債錯配限額在自身可控範圍內。

  統一管理創新業務和表外業務風險,實現對各類風險的全面、全程、全額覆蓋。針對各類創新業務和表外業務,要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統一納入全行風險管理框架,依據信貸業務的管理標準,加強對這些業務的前期調查和後續管理。

  實踐證明,金融支援“中國夢”既是股份制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更是與經濟社會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