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熱才算是真正的燙食

  溫度對人具有諸多奇妙的作用。生命在進化過程中都會有自身最適合的溫度,生物體越高階,對適宜溫度的要求越嚴格,越需要精確的維持這一溫度。人體的最佳溫度在37℃左右是集體代謝活動處於最佳狀態。因此,人對食物的選擇也一樣有一定溫度的要求。

  傳統的中國飲食,幾乎都是以熱食為主,很少見全冷食的中國大餐。的確,很多食物在熱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其色香味美。比如蒸魚,熱食好香、好吃,冷食卻只聞其腥。燒烤食物尤其能體現熱吃的香味和味美,放冷後卻連吃的慾望也隨之冷卻。熱食可以增進食慾,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和增加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同時可使人興奮,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熱食不等於“燙食”,食物的香味也不是同溫度成正比的,食物過熱時可能只會感覺到燙,而不是香。最重要的事,人的口腔、食道對溫度的耐受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常時候,口腔和食管的溫度多在36.5℃-37.2℃,最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40℃左右,耐受的溫度最高為50℃-60℃。但是在接觸75℃左右的燙食時,嬌嫩的口腔、食管黏膜會有輕度灼傷,灼傷的黏膜表層會脫落、更新,基底的細胞會迅速增生、更新、補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細胞速度如異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發生變異,則可能會發生不良傾向。

 

  另外,由於黏膜的熱刺激不斷增生的情況下會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熱刺激反應會越來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經反射本來就很遲鈍,這樣會越來越不怕熱,越不怕熱會越敢吃燙的東西,而吃得越燙,口腔黏膜會越增厚。如此惡性迴圈,人會不由自主地接受越來越嚴重的灼傷刺激。這種刺激帶來的損傷還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這種食管炎有時伴有間變細胞,這有可能是癌前病變之一。

  燙食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存在不利。食物太燙,在口腔存在時間縮短,細細咀嚼、刺激唾液及與之混合過程都不充分,這不利用飲食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