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討厭什麼型別的父母

  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家庭,父母之間爭吵不斷,或是父母常年忙於工作,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心理問題,其實這類父母最令孩子討厭。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最討厭的父母型別,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最討厭的父母型別

  夫妻不和,經常吵架

  兩個人在一起難免會有摩擦,夫妻之間出現矛盾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恰當,不僅會傷害夫妻感情,而且還會給孩子帶去不良影響。有些夫妻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這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

  一個成長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和對社會的信任感,很難理解別人、寬容別人,長大以後也很難融入社會。

  教養方式粗暴

  “棍棒底下出孝子”,雖然現代父母已經不再信奉這條傳統的“教育金規”,但是不少家長脾氣火爆,當孩子的表現不能讓自己滿意時,就會對孩子非打即罵。這類父母雖然也知道自己這麼簡單粗暴對待孩子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但是他們缺乏足夠的耐心去學習和實踐正確的教育方法。

  父母的打罵行為不僅不能讓孩子改變、進步,而且還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造成極大的傷害。比如,經常被家長打罵的孩子可能會懷疑自己不是爸媽親生的,也可能會覺得爸媽根本不愛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在孩子眼裡就是“壞父母”,孩子會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也就不會再乖乖接受父母的教育了。

  缺乏良好生活習慣

  孩子的生活習慣常常是家長的行為潛移默化的結果,很難想象渾身都是壞習慣的爸爸媽媽會培養出一個有著良好習慣的孩子。

  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自作主張,替孩子做決定

  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什麼事都不問孩子的想法,自作主張,孩子一般都會反對這樣的父母,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沒主見,而孩子總是在做自己不情願的決定,對父母的反感程度自然會比較強烈。

  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有關孩子事情要讓孩子自己來決定,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養成自己做主的個性。

  不想自己瞭解,總愛刨根問底

  父母都想了解孩子的所有情況,但是有些父母又不願意花時間去自己瞭解,面對問題時總是強迫孩子自己來說,這也讓很多孩子都非常反感,這會使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夠關心,什麼事都要自己來說,有什麼小祕密父母也總是喜歡逼迫孩子說出來,沒有一點私人空間。

  因此,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私人空間,瞭解孩子要通過平時的生活狀況來了解,不要總是詢問或逼問孩子。

  總愛嘮叨

  大部分孩子對愛嘮叨的父母都比較反感,不管孩子知道不知道,父母總是在耳邊說個沒玩,這是孩子最煩的。

  孩子有自己的獨立的思想,對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安排,父母應該做的是告訴孩子如何正確的做事情,而不是總是嘮叨,使孩子反感。

  只顧工作,不管孩子

  現在生活壓力大,很多家長都忙於工作沒空照顧孩子,而這種父母也是孩子特別反感的一型。孩子最親近、最關心、最在乎的就是父母,但是父母卻只顧工作而不管孩子,孩子自然會覺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甚至會覺得父母討厭自己。

  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與關心,因為工作而疏遠孩子是最不可取的,父母應該多與孩子交流溝通,避免孩子覺得孤單。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運動能力的發展

  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幹了,所以“不聽話”。

  自我意識發展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範相牴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遇事不亂,愛能融化一切

  有些家長髮現孩子不聽話,立刻抓過來,面壁,打屁股,或者罰站等處罰。其實都是不對的做法。

  發現問題後,家長需要冷靜下來,三思後行。孩子自己也許都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行為。我們需要好好的融化他們,包容他們,給他們偉大的愛。

  找個合適的時機比如郊遊時,週末遊戲時,進行套話。

  溝通是最好的方式

  做父母的放下身份,跟孩子做個好朋友,以朋友的身份來聊天,融洽的交流,這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從不同的角色分析,能比較快速的找到原因,必要是,做家長的要做出合適的限度的遷就。

  不斷的學習進步

  做家長的,不單單需要時刻準備著學習,充電,掌握一定的育兒知識,也要與時俱進,跟其他的老師一起交流,獲取更多,更準確的資訊,才能及時的掌握,撫育孩子的成才計劃。

  生活中發現細節

  生活很簡單,也是一本厚厚的書籍。我們平時要多留意孩子的心理,行為的變化。

  挖掘孩子的興趣潛能,引導,培養孩子多方面發展。這樣孩子注意力沒那麼集中,可以鍛鍊他們的人生經歷,還能擴充套件思維,早日踏上正軌。

  最後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跟不選擇的權利,哪怕是小孩子也有。我們尊重他們,他們才懂得日後尊重的含義。

  鼓勵是很好的武器

  孩子做錯了事情,容易在心裡造成創傷跟陰影,這時,如果家長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只能合理的運用鼓勵的方式,來讓孩子從什麼地方跌倒,就在什麼地方站起來。

  孩子需要家長給予的鼓勵。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會聽話的。

  立規則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願與家長配合,是因為他不瞭解或忘記了行為的規則。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體會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聲調,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堅定、溫和的聲調來對孩子說明或提出要求。這時我們家長要切記,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要小聲點,這樣既不會妨礙別人,也容易讓孩子接受。如上街購物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今天上街是要給奶奶買禮物,其他東西一律不買”。家長在向孩子解釋規則時,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不聽話。例如,“你要我說幾百次,才會聽話”。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

  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瞭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她***怎麼做。例如,書如何擺、玩具怎麼收、坐要怎麼坐、話要怎麼說等等。

  嚴肅談話

  當孩子不聽話時,成人用“責罵”或“處罰”來處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氣憤、激動、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為的處理中,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心理產生恐懼,意志遭到壓制,因此很難接受家長長篇大論的說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為,更難以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了。

  此時,如果我們家長與孩子進行“嚴肅的談話”,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先暫時停止他***她***的動作或行為,請他***她***到一個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談,可能會比大聲責罵和處罰,更能啟發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

  耐心糾正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型別的錯誤,長期下來,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不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孩子的行為是累積的,長期下來就更加的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他不聽話的行為,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話。

  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強的社會意識、榮譽感和自尊心。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小夥伴中,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來糾正他***她***不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