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什麼原因

  口炎是怎麼回事??口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口炎的緩解方法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細菌感染性口炎常以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這些細菌在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低下狀況下,若口腔不潔,則致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起急性口腔黏膜損傷。

  口炎的臨床表現

  1.潰瘍性口炎

  口腔各部位均可發生,常見於脣內、舌及頰黏膜等處,可蔓延到脣和咽喉部。初起黏膜充血、水腫、可有皰疹,後發生大小不等的糜爛或潰瘍,創面覆蓋較厚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黃色假膜,邊界清楚,易於擦去,擦後遺留溢血的糜爛面,不久又重新出現假膜。區域性疼痛,淋巴結腫大。拒食、煩躁、發熱39℃~40℃。全身症狀輕者一週左右體溫恢復正常,潰瘍逐漸痊癒;重者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2.皰疹性口炎

  起病時發熱達38℃~40℃,1~2天后,齒齦、脣內、舌、頰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2~3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後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上顎和咽部。在口角和脣周面板亦常發生瘡皰疹,疼痛頗劇、拒食、流涎、煩躁,頜下淋巴結經常腫大。體溫在3~5天后恢復正常,病程1~2周。區域性淋巴結腫大可持續2~3周。

  本病應與皰疹性咽峽炎鑑別,後者由柯薩奇病毒引起,多發生於夏秋季,瘡疹主要發生在咽部和軟顎,有時見於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頜下淋巴結腫大。

  3.藥物過敏性口炎

  服了某種藥物後,使口腔黏膜發生急性炎症表現。一般在服藥後24小時左右發病。其早期症狀是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或出現紅斑和水皰等。由於藥物不斷吸收,使早期症狀逐漸加重並形成黏膜潰爛。這種黏膜潰爛面不同於一般口瘡表現,在其潰爛面上覆蓋血性分泌物,潰面腫脹,常常引起刺激性劇烈疼痛,兒童因疼痛而拒食。

  4.念珠菌口角炎

  特徵是常為雙側罹患,口角區的面板與黏膜發生皸裂,鄰近的面板與黏膜充血,皸裂處常有糜爛和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時疼痛或溢血。此種以溼白糜爛為特徵的黴菌性口角炎,應與維生素B2缺乏症或細菌口角炎區別,前者同時併發舌炎、脣炎、陰囊炎或外陰炎,後者多單發於一側口角,細菌培養陽性以鏈球菌為主;而念珠菌口角炎多發生於兒童、身體衰弱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年長病人的口角炎多與咬合垂直距離縮短有關,口角區皮膚髮生塌陷呈溝槽狀,導致唾液由口角溢入溝內,故常呈潮溼狀態,有利於黴菌生長繁殖。

  口炎的緩解方法

  1.風熱襲表

  主症 脣舌、兩頰部出現紅疹,有時迅速演變成皰疹,逐步形成潰瘍,紅腫、疼痛、流涎。

  次症 常伴發熱,或惡寒,咽紅咳嗽,舌邊尖紅,脈浮數。

  理化檢查 患兒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細菌培養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 風熱外襲,口瘡初起,起病急,病情較輕,口瘡紅腫,可見潰瘍形成,但無潰爛融合成片,且全身熱毒不盛,均提示為風熱之邪外束肌表所致。

  治療原則 疏風清熱。

  方藥運用 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竹葉、牛蒡子、板藍根、薄荷、甘草梢。發熱重者加柴胡;小便黃赤者加通草、車前草;口乾欲飲者加蘆根、天花粉。咽痛者加射干、虎杖。

  2.脾胃積熱

  主症 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多啼煩躁。

  次症 牙齦紅腫,口臭涎多,或發熱面紅,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指紋紫滯。

  理化檢查 患兒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細菌培養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 過飲過食肥甘厚味,致脾胃內傷,食積化熱,灼傷口、脣,故見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食積於內則見小便黃赤,大便乾結。

  治療 原則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方藥運用 涼膈散加減:黃芩、黃連、梔子、生大黃後下、連翹、竹葉、薄荷、芒硝、甘草、蜂蜜。口渴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短少者,加生地、通草;潰爛不收口者,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實者,可選用清熱瀉脾散清瀉心脾積熱。

  3.心火上炎

  主症 口腔、舌上潰瘍或糜爛,色紅赤,疼痛劇烈,進乳食困難。

  次症 煩躁不安,口乾欲飲,小便短赤,舌尖邊紅,苔少,脈細數。

  理化檢查 患兒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細菌培養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心 之本系於舌,心之脈佈於舌上。心火上炎,灼傷脈絡,則舌上潰瘍或糜爛,色紅,心煩不安,舌尖紅。心火下移,則見小便短赤。

  治療原則 清心瀉火,引熱下行。

  方藥運用 瀉心導赤湯加減:黃連、生地、竹葉、通草、白茅根、燈芯草、車前草、甘草。熱盛者,加梔子、黃芩;熱傷津液,口乾欲飲者,加蘆根、麥冬、天花粉;煩鬧多啼者,加黃連、珍珠母。

  本型口瘡也可選用五倍子瀉心湯五倍子、薄荷、生甘草、竹葉、生大黃、炒檳榔、黃芩、黃連、連翹治療。

  4.虛火上浮

  主症 口舌潰瘍反覆發作,或經久難愈。色淡紅,稀疏,疼痛較輕。

  次症 神疲顴紅,口乾不渴,常見盜汗、手足心熱,舌質淡紅,苔少,指紋淡紫,脈細數。

  理化檢查 患兒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細菌培養或病毒分離可明確致病菌。

  辨證要點 小兒口瘡病理因素多為火熱,病患較久,易耗陰液,陰虛不能制火,則虛火上炎,故見口瘡反覆發作,神倦顴紅,盜汗,手足心熱等證。

  治療原則 滋陰降火。

  方藥運用 知柏地黃湯加減:生地、黃柏、知母、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丹皮、玄蔘、五味子、麥冬等。邪熱稽留,耗傷津液者,加石斛、旱蓮草、沙蔘等;肝腎陰虛者,加肉蓯蓉、女貞子、菟絲子;盜汗少寐者,加酸棗仁、龍骨先煎;午後潮熱者,加知母、地骨皮。

  若是長期腹瀉而反覆發作口瘡者,多以脾氣虛弱為主,可用參苓白朮散加升麻、葛根治之。心腎陰虛口瘡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合補心丸化裁治療。熱病後期,熱邪灼陰,陰液虧耗;虛火上炎所致口瘡,可用養陰清肺湯生地、麥冬、玄蔘、貝母、丹皮、白芍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