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書法作品圖片

  楓橋夜泊是我國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代表詩作,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楓橋夜泊書法作品圖片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書法圖片欣賞

  根據《 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 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楓橋夜泊的名家點評

  《 庚溪詩話》: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批點唐詩正聲》:詩佳,效之恐傷氣。

  《 詩藪》: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目未交睫而齋鐘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名言?周珽曰:看似口頭機鋒,卻作口頭機鋒看不得。

  《唐風懷》:南村曰:此詩蒼涼欲絕,或多辨夜半鐘聲有無,亦太拘矣。且釋家名幽賓鍾者,嘗徹夜鳴之。如於鵠“遙聽緱山半夜鍾”,溫庭筠“無復鬆窗半夜鍾”之類,不止此也。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

  《唐詩摘鈔》: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從夜半無眠至曉,故怨鐘聲太早,攪人魂夢耳。語脈深深,只“對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箋註唐賢三體詩法》:何焯評:愁人自不能寐,卻咎曉鍾,詩人語妙,往往乃爾。

  《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轉輾反側之意自見。

  《 唐詩別裁》:塵市喧闐之處,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

  《 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大曆詩略》:高亮殊特,青蓮遺響。

  《 網師園唐詩箋》:寫野景夜景,即不必作離亂荒涼解,亦妙。

  《詩境淺說續編》: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所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詩中除所見所聞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鐘聲,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聽到。後人紛紛辨夜半有無鐘聲,殊覺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