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的色調與感情表現

  色彩不單單是畫面的顏色,更是畫架的一種情感體現。下面要為大家講解的是關於繪畫中色彩與情感的關係。

  畫中的色調與感情

  客觀存在的色調本身,無所謂情緒和感情。日出東方,萬物甦醒,給人類帶來了光明,溫暖。人們熱愛它,用最美好的語言來形容它、歌頌它。而對太陽的歌頌喜愛,與隨之產生的“萬道金光”、“朝霞”以及日出時的金紅色調,日升時的金黃色調也都產生了喜悅的情緒。這種色調與某種情緒的聯絡,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是人類在長期實踐中感受到的。

  這種色調與情緒的聯絡,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因此,不能憑主觀臆造或任意捏合。只有確實反映了人們的共同感受時,它才能得到承認,才能引起共鳴,才有可能在藝術品中產生感人的威力。

  名畫中的色調與感情

  俄羅斯畫家蘇里科夫的《緬希柯夫在別遼佐夫村》一畫中,描寫的是輔佐彼得大帝進行改革時的功臣緬希柯夫,因失寵而全家被放逐到荒涼的別遼佐夫村的史實。作者採用的是冷褐色的暗調子,遠遠看去人們感受到一種陰暗、壓抑的情緒。這首先是色調的作用。當進一步看到畫中的主人公緬希柯夫目光停滯、憂憤而出神的表情時,觀眾完全懂得了主人公的沉重心情。色調烘托出氣氛,人物情緒又補充了色調。人物的情緒和色調的情緒溶合成為一體,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人們不知不覺地被它征服了。確切他說不是被畫征服了,而是被作者的感情征服了。


 《緬希柯夫在別遼佐夫村》

>

法國的畫家米勒,在他的作品《晚鐘》裡,用朦朧的暖色調,描寫了兩個貧苦農民在一天的辛勤勞動之後,站在充滿空氣感的茫茫暮色中應和著遠方教堂的鐘聲,向那並不存在的上帝祈禱幸福。他們虔誠但愚昧,樸實卻無知,善良但貧窮,勤勞卻很少收穫,這是十九世紀法國貧苦的但未覺悟的農民感情的真實寫照,也是米勒的自我寫照。畫面上的暖灰色調處理得極為精細而充滿感情:朦朧的空氣感,似乎散發著泥上的香氣,大地也在朦朧中展向與大氣相接的遙遠的天邊,我們看到的是普通的、人物,普通的環境,普通的色調。感受到的卻是誠摯、樸實的感情。


《晚鐘》

  在李煥民的套色木刻《初踏黃金路》中,明亮暖黃的色調是與藏民豐收的喜悅情緒凝結在一起的,列維坦的《金色的秋天》的暖黃色調雖然也顯示出富饒、寧靜的美麗,但卻帶有幾分傷感情緒。而在列賓的《伏爾加縴夫》中,明亮的暖黃色調絲毫不能使人感到喜悅和愉快。相反,它表現在毒烈的陽光下,灼熱、焦燥得難於忍受的痛苦情緒,從而更深刻地揭示出這群被剝削、被驅使的縴夫的奴隸般的處境。

  通過色調抒情和表現意境,是畫家應具備的高度技巧。當然技巧不是目的,運用色調的技巧,是為了更好地抒情寫意,集中地突出形象、意境。我們的時代裡,一切技巧,包括運用色調的技巧,只有表現我們偉大時代最先進的、崇高的、真摯的感情時,才能發揮它最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