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釣到最大的淡水魚

  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是什麼嗎?下面小編告你吧!

  魔鬼魚是

  蝠鱝Mobula,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鱝屬和蝠鱝屬。體呈菱形,寬大6m餘。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遊弋,並做遠端洄游,行動敏捷。以浮游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卵胎生。分佈於熱帶和溫帶各海區,中國見於東海、南海和臺灣沿海。常見的如日本蝠鱝Mobula japonica、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肝富含脂肪,可提煉魚油。前口蝠鱝屬包含兩個種,即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目前這兩種前口蝠鱝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蝠鱝屬包含九種,包括日本蝠鱝、姬蝠鱝、長尾蝠鱝、褐背蝠鱝、印度蝠鱝、芒基蝠鱝、短尾蝠鱝、下口蝠鱝和古氏蝠鱝,這九個種類的蝠鱝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類別。 物種學史及形態特徵蝠鱝的英文名稱“manta”源於西班牙語,意為毯子,看看它的體型就知道了。又因其在海中優雅飄逸的遊姿與夜空中飛行的蝙蝠相仿,故得此蝠鱝。第一次見到蝠鱝的人總會因它“異形”般的外表而不知所措,它很難令人將其與正統的魚類聯想到一起。其實,這種古老的魚類早在中生代侏羅紀時便出現在海洋中了。1億多年間,它們的體型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蝠鱝fú fèn一般體平扁 ,寬大於長,最寬可達8米,體重3000千克。體盤菱形,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長大肥厚如翼狀,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具一小型背鰭,一些種類的尾上具一個或更多的毒刺;口寬大,前位或下位;牙細而多,近鋪石狀排列;上、下頜具牙帶,或上頜無牙;鼻孔恰位於口前兩側,出水孔開口於口隅;噴水孔較小,三角形,位於眼後,距眼有一相當距離;鰓孔寬大;腰帶深弧形,正中延長尖突。卵胎生。化石見於第三紀至近代。

  在它的頭上長著兩隻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起。在英語中,被錯稱為“魔鬼魚”,主要是其形狀嚇人。蝠鱝游泳時,扇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長的尾巴,像在水中飛翔一樣。蝠鱝成魚的體長可達7米,體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種旋轉狀的跳躍。隨著旋轉速度越來越快,蝠鱝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鱝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節,蝠鱝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在空中翻筋斗。

  最小的蝠鱝是澳大利亞的無刺蝠鱝Mobula diabolis,體寬不超過60公分2尺。大西洋的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是本科中最大種類,寬可達7米23英尺。體黑或褐色,強大但不傷人。

  棲息環境及生活習性蝠鱝主要棲居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區域,較少停留或棲息在海底,從離海岸較近的表水層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中國福建、浙江和黃海一帶可見某些種類的蹤影。因為它們有洄游的習慣,所以在一個地方不會常年見到它們。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黃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來年2~3月沿原來路線洄游南下。

  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被當地人稱為“水下魔鬼”,但實際上蝠鱝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經常在珊瑚礁附近巡遊覓食。[4] 它緩慢地扇動著大翼在海中悠閒遊動,並用前鰭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撥進它寬大的嘴裡。當游泳時,頭鰭從下向外捲成角狀,向著前方;有時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游甲殼動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魚類。鰓耙多角質化,呈一系列羽狀篩板,起濾水留食作用。

  雖然像珊瑚三角區這樣的珊瑚礁區域僅佔全球海洋的極小部分,但它們卻是世界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家園,比如這些蝠鱝。蝠鱝是鰩魚家族中個頭最大的成員,它們通常以珊瑚礁周圍的生物為食。

  小蝠鱝一生下來就有20千克重,長約1米,不瞭解這種魚的人,初見之下還以為是大魚,其實,它還是個剛剛出生的嬰兒。

  魔鬼魚繁殖方式

  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間是蝠鱝的繁殖季節。此時熱 帶海域的水溫在26-29攝氏度間鱝開始成群出現在淺海區,通常是幾隻體型較小的雄性一起尾隨在體型稍大的雌性身後,遊速比平時略快。經過20-30分鐘的追逐後,雌蝠鱝逐漸放慢速度,雄蝠鱝則游到愛人身下,並用胸鰭“愛撫”其身體。完成短暫的交配後,雄性則揚長而去,接下來第二個追求者會重演以上的過程。不過,雌蝠鱝最多隻接受兩個“意中人”的追求——1-2枚受精卵在雌性體內發育並孵化出仔魚,大約13個月後,小蝠鱝會直接從母體中產出,不久就能自由遊動,獨闖天下了。小蝠鱝5歲時達到性成熟,適齡者便可延續自己的基因:它們的壽命約為20年。

  魔鬼魚種群現狀

的蝠鱝交易量之所以在過去十年急劇增長,不是復興傳統的慾望在推動,而是因為有一群不擇手段的販子,在利用中國人食用野生動物的興趣不斷尋找新的賣點,以獲取暴利。隨著蝠鱝鰓在氣候溫暖舒適的廣州大量囤積,全球的蝠鱝數量逐漸減少。據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動物保護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統計,99%的膨魚鰓交易發生在廣東清平市。2015年11月5日,國際公益組織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在廣州啟動“2015年度蝠鱝保護公眾意識調研”專案。據2011年調查,廣州是蝠鱝俗稱“膨魚”消費的最大市場,全世界99%的蝠鱝腮在此銷售。近兩年間,廣州兩大海產品批發市場的膨魚鰓銷售量增長了127%。2014年,野生救援曾首次在廣州進行蝠鱝消費系列調研,結果顯示:一些消費者對蝠鱝有錯誤認知,即相信膨魚鰓具有“藥用”和“保健”功效。這一錯誤認知是導致膨魚腮銷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據估算,每年全球蝠鱝捕撈量至少為94000條,已經對蝠鱝物種生存帶來巨大壓力。野生救援中國首席代表子雯女士表示,野生救援自2013年起開始發起蝠鱝保護專案,一直致力於通過宣傳呼籲大眾停止食用蝠鱝鰓。

  魔鬼魚主要價值藥用

地區部分居民有將蝠鱝腮作為藥用的習慣,他們認為蝠鱝的鰓耙硬骨魚類每1個鰓弓的內緣生有兩排並列的骨質突起,稱為鰓耙。擁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因此蝠鱝市價很高,這也是它被漁民大量捕殺的原因。但是截止目前,並沒有醫學研究證明蝠鱝腮是否有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