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功效、作用及相關論述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
1、本品甘淡,解毒利溼,通利關節,又兼解汞毒,故對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療效尤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2、本品甘淡滲利,解毒利溼,故可用於溼熱引起的熱淋、帶下、溼疹溼瘡等證。常與木通、萹蓄、蒲公英、車前子同用,治療熱淋;
3、本品清熱解毒,兼可消腫散結,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為細末,好醋調敷,治療癰瘡紅腫潰爛;
土茯苓的相關論述
1、《本草彙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皁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幹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溼,主肌肉,溼熱鬱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溼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溼,溼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溼未鬱也。此藥長於去溼,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溼鬱為多故也。”
2、《本草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溼,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溼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溼去熱,能入絡,搜剔溼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4、《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調中止洩。”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溼,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1]
8、《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9、《本草再新》:“祛溼熱,利筋骨。”
10、《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溼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