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作用和功效

  茯苓,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味甘淡平能夠利水,健脾和胃,還能安神益氣。其形狀像甘薯,外皮棕色或褐色,內部卻是白色或粉色。那麼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其食用方法是什麼?現在,就來看看以下兩篇文章來了解一下吧!

  茯苓的作用原來這麼大

  茯苓,為中醫臨床常用中藥之一。其藥性平和,與諸多中藥配合,組成許多中醫經典名方。國醫大師何任先生臨證愛用茯苓,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何老對茯苓的解讀。看過之後,你會感嘆,原來茯苓的作用這麼大!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削下的茯苓外皮,稱茯苓皮。去皮後切制的茯苓,稱茯苓塊。內層白色部分叫白茯苓;近外皮部淡紅部分叫赤茯苓;帶有鬆根的白色部分,叫茯神。一般茯苓常用者即白茯苓,加工為白茯苓片。

  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滲溼、健脾和中、寧心安神。

  1

  《傷寒論》用茯苓方法

  《傷寒論》用茯苓共15方,24次。用於健脾利水、消飲定悸、寧心神等幾個方面。

  ***1***健脾利水:《傷寒論》有8個方子用茯苓健脾利水,主要配伍白朮及豬苓、阿膠。方子是:五苓散、附子湯、真武湯、豬苓湯、麻黃升麻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四逆散的加減法及小青龍的加減法。

  ***2***消飲定悸:《傷寒論》用茯苓消飲定悸有5個方子,主要配伍亦是白朮。方子是: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理中丸加減法及小柴胡湯的加減法。另外,在真武湯中,茯苓不僅是健脾利水,也還有消飲定悸的作用。

  ***3***寧心安神:《傷寒論》用茯苓安神的有兩個方子,主要配伍也是白朮。方子是:茯苓四逆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另外,豬苓湯中茯苓除健脾利水外,也有寧心安神的作用

  2

  《金匱要略》用茯苓的方法

  《金匱要略》之用茯苓與《傷寒論》一樣,也是用在健脾化飲,其運用變化從原則到具體,各臻化裁。

  ***1***治療痰飲的原則:治痰飲病,《金匱要略》指出:“當以溫藥和之。”又說:“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按胸脅支滿,目眩,是痰飲病的主症,飲為陰邪,得陽則化。苓桂術甘湯通陽利水,即“溫藥和之”之意。而此方中茯苓用4兩,桂枝3兩,白朮3兩,甘草2兩。以茯苓淡滲以利水飲,桂枝宣導以行陽氣,白朮祛溼健脾,甘草和中益氣。同為補土製水之劑。

  ***2***治療痰飲的具體方法及變化:《金匱要略》對內飲外寒證候的飲病,有小青龍湯溫肺散寒。但服用以後的變證,有一系列的治法:如氣衝的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本方茯苓又是主藥之一***;而氣衝已平復,飲邪復動,則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本方茯苓用4兩,為各藥之冠***;咳滿平止,又出現口渴,衝氣又有復發,則當作支飲論治,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湯***本方茯苓用量4兩,為主藥***;當水去形腫,面熱如醉,則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仁黃湯***本方茯苓亦用4兩,為主藥***等。從這些飲病變證變方來看,方中用茯苓是不可少的,值得重視。

  ***3***治胸痺證:《金匱要略》說:“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這種胸痺是由飲氣阻塞所致。除用杏仁宣肺利水外,方中用茯苓淡滲利水,導水下行***本方茯苓用3兩,為主藥***。

  ***4***治“咽中有炙臠”:《金匱要略》說:“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炙臠”是烤肉。咽中像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證多得於七情鬱結、凝痰結氣所致。用半夏厚朴湯調氣散鬱。半夏厚朴湯雖以半夏、厚朴名方,而茯苓用量為4兩,僅次於生薑。

  ***5***治“寒氣厥逆”證:《金匱要略》說“寒氣厥逆,赤丸主之”。證為寒氣夾水飲閉阻陽氣所致。故重用茯苓配合烏頭、半夏、細辛等以散沉寒痼冷。

  ***6***治“心下痞堅”證:《金匱要略》治“心下痞堅,支飲喘滿之證,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本方用茯苓4兩滲水下行,以治痰飲凝滯成實之證。

  ***7***治“反胃”證:《金匱要略》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此為脾虛不運,胸中停飲,胃失和降所致之吐而渴證。方茯苓半斤為主治之。

  ***8***治“悸”證:《金匱要略》治心下悸,臍下悸之方中用茯苓者,茯苓甘草湯外,尚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五苓散、真武湯及用方後說:“悸者加茯苓2兩。”之所以用茯苓者,均取茯苓利水定悸之功。

  ***9***治皮水證:《金匱要略》用茯苓治四肢腫,四肢聶聶動的皮水證之方為防己茯苓湯。此方茯苓用6兩,防己、黃芪、桂枝各用3兩,甘草2兩。用茯苓之利水滲溼以配合他藥之發汗、行陽、養正、實表。

  ***10***治小便不利證:《金匱要略》用茯苓治小便不利證,包括由痰飲、水腫、消渴、淋證及虛勞所致的小便不利。各證病機不同,病情輕亦異。故而用茯苓所配組之方藥亦不同。用茯苓以通利小便之方有五苓散、茵陳五苓散、豬苓湯、栝樓瞿麥丸、真武湯、腎氣丸等。

  ***11***治虛勞不得眠:《金匱要略》治“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方中用茯苓安魂養神,以助酸棗仁養血鎮靜安神之功,並有導熱下行,清熱除煩之效。

  ***12***治腎著證:《金匱要略》所說“腎著”證,是指病人身體重,腰冷如坐水中,腰重如帶五千錢,用甘姜苓術湯***即腎著湯***。方中茯苓、乾薑各用4兩,以除蠲。全方用治脾溼寒阻於腰所致之腎著證。

  ***13***治虛勞風氣及妊娠病症:《金匱要略》有薯蕷丸治“虛勞”,而“風氣百痰”丸中亦用茯苓,再是治妊娠症病用桂枝茯苓丸。

  除以上仲景方有茯苓外,歷代醫家用茯苓的更是不勝列舉。總不外乎以茯苓健脾滲溼、消水寧神之作用。

  3

  餘用茯苓

  茯苓是我常用、喜用之佳品,健脾和中、滲溼利水固是主要功能,關鍵還在於配合他藥之適宜。

  如用其補脾則常與白朮同用;中陽虛者常與乾薑配互;用於固攝治下利,則常與蒼朮、薏苡仁同用,用於寧心安神,則常以硃砂拌後與酸棗仁、燈心、柏子仁合用,這些也是人所皆知的常用法。

  而治腫瘤,我亦常用茯苓合豬苓,每劑用量都在15~20克。這大概是因為茯苓和豬苓的水溶性葡聚糖都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歷來都視茯苓為常用補藥,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等各類補藥多用之。《本草正》說:“茯苓補少利多,多服最能損目。久弱者極不相宜。”此雖為一家之言,但“補少利多”一語,可以說明茯苓所以列入利水滲溼藥章內而不列入補藥章內之原因。

  臨床凡腎陰虧虛、遺精、滑精及婦女妊娠期及習慣性流產者,均以不用為宜。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你知道嗎

  茯苓,是一種常見的中藥、味甘淡平能夠利水,健脾和胃,還能安神益氣。其形狀像甘薯,外皮棕色或褐色,內部卻是白色或粉色。那麼茯苓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其食用方法是什麼?

  茯苓藥性較平和,可以利水滲溼,所以可以治療因一些原因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如果是寒溼的人,用茯苓、白朮、桂枝等一起熬成湯藥。如果是溼熱的人,可以和澤瀉以及豬苓等一起食用。如果體內脾虛積聚,就要和白朮、黨蔘、黃耆等配用。茯苓還可健脾滲溼,若治療脾虛洩瀉的人,可以加黨蔘、山藥等藥材一起熬藥,能治氣虛,補脾肺。

  能夠治療咳嗽、痰溼入絡等症狀,這就要和陳皮、半夏、桂枝等一起熬成藥服用,這還能夠利水並健脾。對於治療肩酸背痛等症狀,可以和枳殼、半夏等一起配用。可以養心安神,治療失眠、心悸症狀,這需要和人蔘、酸棗仁、遠志等藥材一起服用。在臨床治療時,可以對對很多種癌症有抗癌效果,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等,而且這些症狀都屬於脾虛且溼氣重。

  茯苓可以和淮山藥、谷麥芽等材料煮成開胃湯。也可以和薏米、粳米、陳皮等煮成粥。還和薏米一起做成美食時,還可以再加白麵粉做成餅,蒸熟食用,這種做法做出的食物特別時候小孩子吃。還可以和陳皮煮水,再飲用時放入一些薑汁,這可以健脾、和胃,孕婦在懷孕妊娠嘔吐時,可以和這茶水緩解並治療。

  和一些果仁、蜂蜜、桂花等做餡,茯苓,麵粉等做成薄餅,兩餅夾餡,既美味又安神益氣、滋補身體。所以大家平時可以按照醫師的知道,再家就可以做一些茯苓美食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