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作文二年級
清明節是現今傳統節日系統中一個由節氣命名的節日。它蘊含著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我國民眾的倫理觀念、審美情趣,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是一年度的清明節,早上下起了毛毛細雨,我的爸爸媽媽一起揹著鋤頭去為爺爺奶奶掃墓。一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到了山上,我們先把爺爺奶奶墳前的雜草清除乾乾淨,然後在墳前燒紙、點香、放爆竹,最後大家一起對著墳墓拜一拜,用這種方式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哀思。
2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要去湖嶺掃墓。
天上下著濛濛細雨,一路上,我們欣賞著兩邊的油菜花。不知不覺已到了湖嶺。
我們艱難地往山上走,來到曾祖父的墓前。這座墓雖然很古老,但是顯得很整潔。墓前種著兩棵松柏。聽大人們說,這兩棵樹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於是,大人們拿出紙錢、蠟燭、香和彩色剪紙。
大人們有的點蠟燭,有的插香,還有的在墓周圍掛上剪紙和鮮花。這座墓頓時變得更加美麗和整潔了。
接著,大人們按照風俗習慣給曾祖父燒紙錢。小朋友們見了,爭先恐後地搶紙錢,又紛紛把紙錢扔進火裡燒成灰。祝福曾祖父來年財源滾滾。
然後,小朋友們一字排開。必恭必敬地朝墓頭拜了幾拜,心裡默唸著祝福語。
最後,大人們開始放鞭炮。隨著噼裡啪啦的聲音,我們離開了祖父的墓。
3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4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三月上旬,在這一天有掃墓祭祖的習俗。
杜牧說的好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又趕上細雨下個不停,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向牧童打聽哪裡有酒家,牧童指了指遠處杏花盛開的村莊。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已,是多少個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好好珍惜。
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早上下著毛毛細雨,雨停後,外公騎電動車帶我去上頓渡掃墓,一路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人揹著鋤頭,拿鐵鍬上山鋤草,然後將草皮蓋在圓堆形的墳頭上,然後再在墳前燒紙、點香、放爆竹,拜一拜,用這種方法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