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貨案例介紹

  期貨市場是商品經濟發展到高階階段的產物,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了解期貨這個大家庭不妨瞭解一下期貨的案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中國期貨案例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中國期貨案例1

  上海“粳米”事件

  粳米期貨交易從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10月底被暫停交易,粳米期價大致出現了三次大幅的拉昇:第一次,199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現貨價大幅上漲的帶動下,粳米期貨從1400元/噸上升至1660元/噸;第二次,1994年春節前後,受國家大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影響,期價從1900 元/噸漲到2200元/噸;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澇北旱自然災害預期減產的心理作用下,期貨價格從2050元/噸上揚到2300元/噸。 到了7月初,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出現多空對峙局面。空方認為:國家正在進行巨集觀調控,加強對糧食的管理,平抑糧價政策的出臺將導致米價下跌;多方則認為:進入夏季以來,國內糧食主產區出現旱澇災害,將會出現糧食短缺局面,而且當時上海粳米現貨價已達2000元/噸,與期貨價非常接近。雙方互不相讓,持倉量急劇放大。隨即,空方被套,上糧所粳米價格穩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術性停市之決定,並出臺限制頭寸措施。 7月13日,上海糧交所出臺了《關於解決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有關問題的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召開會員大會,要求多空雙方在7月14日前將現有持倉量各減少l/3;上述會員減少持倉後,不得再增加該部位持倉量;對新客戶暫不允許做粳米期貨交易;12月粳米貼水由1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強內部管理等。 隨即,多空雙方大幅減倉,價格明顯回落,9412合約和9503合約分別從2250元/噸、2280元/噸跌至最低的2180 元/噸和2208元/噸。誰知,進入8月,受南北災情較重及上海糧交所對粳米期價最高限價規定較高的影響,多方再度發動攻勢,收復失地後仍強勁上漲,9503合約從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噸之多,9月初已達到2400元/噸左右。

  9月3日,國家計委等主管部門聯合在京召開會議,佈置穩定糧食市場、平抑糧油價格的工作。 9月6日,國務院領導在全國加強糧價管理工作會議上,強調抑制通貨膨脹是當前工作重點。受政策面的影響,上海粳米期價應聲回落,價格連續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現最低紀錄。 9月13日上午開盤前,上海糧交所釋出公告,規定粳米合約漲跌停板額縮小至10元,並取消最高限價。受此利多刺激,在隨後幾個交易日中粳米期價連續以10元漲停板之升幅上衝。這時,市場上傳言政府將暫停粳米期貨交易。於是,該品種持倉量逐日減少,交投日趨清淡,但價格攀升依舊。到10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證券委《關於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和進一步加強期貨市場管理的請示》。傳言得到證實,粳米交易以9412合約成交5990手、2541元/噸價格收盤後歸於沉寂。

  中國期貨案例2

  廣聯“秈米事件”

  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秈米合約自1995年6月推出後,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投機商和現貨保值者的積極參與,交易一度十分活躍,但少數經紀商和投機大戶企圖操縱秈米期市以牟取暴利,遂演變出一幕在期市大品種上的“多逼空”鬧劇。這次“秈米事件”又稱“金創事件”,是中國期貨市場上一次過度投機,大戶聯手交易,操縱市場的重大風險事件。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秈米期貨交易後,期價一路飆升,其中9511和9601兩個合約,分別由開始的2640元/噸和2610元/噸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噸和3220元/噸,交投活躍,持倉量穩步增加。多空雙方的分歧在於:多方認為,其一是國內湖南、湖北、江西等出產秈米的主要省份當年夏季遭嚴重洪澇災害,面臨稻米減產形勢;其二是秈米期貨實物交割中存在著增值稅問題,據此估算當時的期價偏低。空方則認為,秈米作為大宗農產品,其價格受國家巨集觀調控,而且當時的秈米現貨價格在2600元/噸左右,遠低於期價。隨著夏糧豐收、交易所出臺特別保證金制度,到10月,9511合約已回落到2750元/噸附近,致使多頭牢牢被套。

  10月中旬,以廣東金創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為主的多頭聯合廣東省南方金融服務總公司基金部、中國有色金屬材料總公司、上海大陸期貨經紀公司等會員大舉進駐廣聯秈米期市,利用交易所宣佈本地註冊倉單僅200多張的利多訊息,強行拉抬秈米9711合約,開始“逼空”,16、17、18日連拉三個漲停板,至18日收盤時已升至3050元/噸,持倉幾天內劇增9萬餘手。此時,空方開始反擊,並得到了秈米現貨保值商的積極響應。19日開盤,儘管多方在3080元/噸之上掛了萬餘手巨量買單,但新空全線出擊,幾分鐘即掃光買盤。隨後多頭傾全力反撲,行情出現巨幅振盪。由於部分多頭獲利平倉,多方力量減弱,當日9511合約收低於2910元/噸,共計成交248416手,持倉量仍高達22萬手以上。收盤後,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對多方三家違規會員作出處罰決定。由此,行情逆轉直下,9511合約連續跌停,交易所於10月24日對秈米合約進行協議平倉,釋放了部分風險。

  11月20日9511合約最後摘牌時已跌至2301元/噸。至此,多方已損失2億元左右,並宣告其逼空失敗。11月3日,中國證監會弔銷了廣東金創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的期貨經紀業務許可證。 事件發生以後,中國證監會於10月24日向各地期貨監管部門和期貨交易所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控制期貨市場風險,嚴厲打擊操縱市場行為,並作出了幾條對整個市場有較大影響的決定:一、各期貨交易所必須嚴格控制持倉總量;二、禁止T+0結算;三、除套期保值頭寸外,不得利用倉單抵押代為支付交易保證金;四、除證監會批准的經紀公司外,其它機構不得從事二級代理;五、對監管不力不能有效防範操縱行為並造成惡劣影響的交易所將責令其停業整頓,直至取消其試點資格。

  中國期貨案例3

  天然橡膠R708事件

  海南中商所地處我國天然橡膠主產區,天然橡膠作為其上市品種之一,可謂得天獨厚。如此理想的配置,本該對現貨市場及地方經濟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然而,R708事件的發生,卻對國內天然橡膠期貨現貨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使得參與各方損失慘重。早在1996年的R608合約上,已演繹過一場“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現為投機多頭利用東南亞產膠國及國內天然橡膠主產區出現的自然災害進行逼倉。而R708事件卻是在市場供給過剩的情況下發生的。1997年初,在R703合約上,多頭逆市拉抬期市膠價,使得海南中商所定點庫所存的天然橡膠倉單開始增加。到R708逼空行情出現之前,註冊倉單已達4萬多噸。R708事件的導火線應是東京天膠於110日元/公斤一線企穩後大幅反彈。國內一大批投機商本欲藉機在R706合約上做文章,但由於受到以當地現貨商為首的空頭主力憑藉實盤入市打壓,再加上時間不充足,不得不放棄該合約,並主動平多翻空。於是,膠價全線崩盤,連續四天跌停,創下新低9715元/噸。但市場中的多頭並不甘心失敗,反調集雄厚的後備資金捲土重來。

  他們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將膠價由10000點水平拉至11300點以上。而空頭也不示弱,從國內現貨市場上調入了大批天然膠現貨進入中商所倉庫,並聲稱手中已掌握了10萬多噸現貨倉單,準備以實盤交割相見。多頭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帶的投機大戶,他們詐稱準備接完庫存膠去擴充上海市場,以此來吸引中小散戶加盟。多空大戰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級,雙方在11200—11400之間形成對抗。7月4日,多頭突然發難,實行上下洗盤。在R708合約跌到10790之後,多方強行拉抬,當日封至漲停,隨後將期價連續上推,並挾持近23萬手的巨倉。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線。 巨大的風險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會員身上。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會持續不斷地討論R708問題,並在多空大戶之間斡旋。

  由於談判無任何進展,7月30日,中商所發文,“對R708買方持倉保證金分階段提高,並自30日起,除已獲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實物交割頭寸尚未建倉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約上開新倉。”同日,中商所再次發文,暫停農墾所屬金龍和金環倉庫的天然膠入庫。至此,R708大戰基本宣告收場。從8月4日起,以每天一個跌停板***前3日每日400點,後7日每日20點***的速度於8月18日以11160元/噸和持倉59728手摘牌。 R708事件的處理延續了幾個月時間。其間,標的達數億甚至數十億的經濟糾紛在法院審理,中國證監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地處罰了一批期貨經紀機構和市場參與者。R708事件的直接結果為:多方分倉的近20個席位宣告爆倉;多方按8月18日持倉單邊29864手支付20%的違約***,計3.33億元;多方於8月4日至13日的協議平倉中支付賠償金近2億元;多方在交割中只勉強接下13000噸現貨;而空方意欲交割的16萬噸現貨,最終在期、現貨市場上以平均不高於8000元/噸的價格賣出,共計損失1.4億元。因此,R708事件是一場嚴重破壞期貨市場規則而又兩敗俱傷的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