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孩子家庭物理降溫法有效

  孩子發熱,臨床上常用的降溫方法主要有兩種:物理降溫、藥物降溫,怎樣給孩子物理退燒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怎樣給孩子物理退燒,歡迎閱讀。

  怎樣給孩子物理退燒

  1、多喝溫開水、青菜水和水果汁。給寶寶多喝水,補充體液,這是最基本的降溫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實用,適合於所有發燒的寶寶。不要給寶寶喝冷的水,因為寶寶發燒時經常伴隨有胃腸道症狀和咳嗽,喝冷水會加重這些伴隨症狀。要給寶寶喝溫水。

  2、溫水擦浴,即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這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也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水的溫度32~34 oC比較適宜,每次擦拭的時間10分鐘以上。擦拭的重點部位在面板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等。

  3、溫水浴:水溫約比病兒體溫低3~4℃,每次5~10分鐘。很多家長認為寶寶發燒就不能洗澡,其實,恰恰相反,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可以幫寶寶降溫。溫水浴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

  4、低溫室法:將病兒置於室溫約為24℃的環境中,使體溫緩慢下降。為使其面板與外界空氣接觸,以利降溫,需少穿衣服。有條件者,可採用空調降低室溫。這種方法適用於1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嬰兒的衣服敞開,放在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寶寶發燒時伴隨有畏寒、寒戰,就不能使用低溫室法。

  5、退熱貼:退熱貼是近幾年的新產品,很流行,其實退熱效果一般,並不像廣告誇大的效果。在寶寶額頭貼上一貼,寶寶頭部會舒服一點,家長的心也會舒服一些。應該是有益無害吧。

  6、冰敷:這種方法的利弊目前還有很多爭議。我認為冰敷弊大於利,因為冰敷可能會引起寶寶面板的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體溫會更高,特別是伴隨有畏寒、寒戰,更不能用冰敷。

  7、酒精擦浴:嬰兒的面板很薄,酒精滲透性很強,可能通過面板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會刺激面板,引起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體溫會更高。這種方法已經被摒棄了。

  如果經過物理降溫處理,寶寶的體溫還是超過38.5℃,此時就要選用藥物退燒。

  冰敷、酒精擦拭已經被摒棄,肌注退燒針會損傷臀大肌,影響臀大肌的發育,很多醫生也不太主張。因此無論家庭還是醫院,口服退燒藥都是最好的降溫法。傳統的退燒藥有阿司匹林片劑口服、安乃近滴劑滴鼻,還有各式各樣的退熱栓,這些已經基本被淘汰。特別在廣東,以上傳統退燒藥在沒有醫生指導下使用,是非常危險的,往往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是死亡。

  寶寶發燒家庭物理降溫法

  第一,少穿衣服,給孩子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熱,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熱時,會出現發抖的症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

  第二,幫孩子物理降溫,有以下常用方法:

  1.頭部冷溼敷:用20℃~30℃冷水浸溼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摺好置於前額,每3~5分鐘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溼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多擦洗面板,促進散熱。

  4.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溫。準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補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隨便吃藥。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發熱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第四,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給發熱寶寶用藥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服用一次後,熱度不退,再次服藥需間隔4~6小時。給寶寶服用的退熱藥用量不可太大。例如,常用藥撲熱息痛,患兒每公斤體重服用10~15毫克。如過寶寶服用撲熱息痛一日量超過3克,即可發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損害。不宜在短時間內讓寶寶服用多種退熱藥,降溫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則寶寶會出現體溫不升、虛脫等情況。 退熱藥只是在寶寶發熱時才有退熱作用,寶寶不發熱時,服用退熱藥並無預防發熱的作用。在給寶寶服用退熱藥後,如果寶寶出汗較多,要及時給他補充水分,以免發生虛脫。

  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的建議是,孩子發熱不超過38.5℃,建議只用物理降溫,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要及時用退熱藥。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熱藥雖屬兩種不同型別,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3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熱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之間,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熱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熱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

  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熱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熱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及早發現寶寶發熱的方法

  摸: 平時經常摸摸寶寶的小手和頸部後面,既可知道寶寶體溫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瞭解寶寶的衣著是否合適,穿得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寶寶的健康和舒適。瞭解了寶寶的正常

  體溫,一旦寶寶有發熱,你就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覺出了寶寶的體溫異常,可用你的額角接觸寶寶的額角,如果明顯感覺寶寶的額頭比你的熱,那麼寶寶多半是發燒了。

  看: 如果寶寶臉部潮紅、嘴脣乾熱、哭鬧不安,或者沒有食慾時,寶寶很可能是發熱了。發熱時身體的水分消耗較大,如果寶寶的小便比平時的尿量少,且小便發黃、顏色較深,寶寶也可能體溫增高了。

  測: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是最確切的。通常用肛表測量小寶寶的直腸溫度較確切***正常體溫為37℃~38℃***,也可測量寶寶的腋下或頸部***正常體溫為36℃~37℃***,測出的直腸溫度需減去0.5℃,腋下和頸部溫度應加0.5℃,得出的度數便是寶寶的現時體溫數,如此可知寶寶的準確體溫和是否發熱。學齡前寶寶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測量體溫,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