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錢幣收藏價格

  作為收藏的錢幣是當作一種收藏商品,其收藏價值與其面值無直接關係,而與其發行年代的遠近、存世量的寡多及本身質地品相有直接關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80年:沒有生產精製套裝幣,只生產了少量普制套裝,大約20000套左右,市場價600元左右。散裝各面額80年長城系列硬幣的發行量略少於81年和85年,全套4枚價格在25元左右;

  2、81年:共生產了2340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1500元。另有少量普制套裝幣,數量不詳。81年是長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幣中發行量最大的年份之一,全套4枚價格在20元左右;

  3、82年:沒有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2000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1100元左右;

  4、83年:共生產了2000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800元。另有少量普制套裝幣,數量不詳。83年是長城系列普通流通硬幣中,批量發行最少的年份,全套4枚價格在35元左右;

  5、84年:沒有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5750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1200元左右;

  6、85年:共生產了4825套精製套裝幣,市場價2500元。但普通85年流通硬幣中除了85版2角外,發行量都很大,1元、5角、1角三枚總共只值十幾元;

  7、86年:未發行普通流通硬幣,只生產了660套精製套裝幣,屬極稀品,市場價超過3萬元。

  錢幣收藏價值

  知識與功能

  從錢幣身上,我們可以瞭解到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科技等很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這些知識使人們受到各種教育。從錢幣人物圖案上可以瞭解各國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例如:第三套人民幣中的1角券正面圖案,反映了黨的教育方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第四套人民幣通過不同的人物圖案,反映了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體現了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體現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以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策。從人民幣名山大川、風景名需要繼承和弘揚的傳統文化。從人民幣上的輪船、火車、汽車、飛機、收割機、橋樑、水電站等圖案可以瞭解我國不同時期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情況,這些圖案也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時期的成就。人民幣上不僅有上述各種精美的藝術圖案,而且作為我國的法定通貨,票面上均印有國徽***第一套人民幣誕生時因國微還未設計故未印國徽圖案***,這是國家權力的象徵,表明人民幣的法定地位,同時也時刻喚起人們的愛國意識。另外,從人民幣材質、印製等方面,也可以瞭解有關水印、油墨、印製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總之,小小錢幣,知識大世界。錢幣流通的世界性,決定其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宣傳品,具有任何一種宣傳媒介無法比擬的廣泛性,因此,人民幣的普及知識和教育功能是不容低估的。

  文物價值

  每一套錢幣的誕生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科技有密切關係,票面圖案設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政治風貌,其印製鑄造質量反映了當時的印製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因此,從誕生和流通於不同時期的錢幣票面上,就能瞭解到當時的政治、經濟、歷史背景。例如:從第一套人民幣票種多、版面雜、面額大、設計思想不統一、印製工藝上的多樣性以及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等特點,可以反映其誕生年代的戰時性;從誕生於60至70年代的第三套人民幣票面上的交通、農業、機械、鋼鐵工業等主景,可以反映當時在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形勢和科學技術新成就。從票面看,戴草帽、扛鋤頭、挑筐簍***1962年版1角券***是當時農民的標準形象;拖拉機***1960年版1元券正面***、裝卸機***1960年版5元券背面***、機床***1960年版2元券正面***是當時質文明的象徵;井架***1960年版2元券背面***、大橋***1962年版2角券正面***是當時現代化建設的帶頭產品。通過這些人民幣實物,可以瞭解當時社會經濟情況、風俗人情,是研究社會歷史發展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保值增值

  隨著錢幣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領域的錢幣和限量發行的金屬流通紀念幣越來越少,受價值規律影響,這些錢幣價值直線上升,並隨時間推移,增值潛力越來越大。例如:第一、二套人民幣和金屬流通紀念幣,其市場收藏價值已超過其面值數倍,有的甚至數百倍,就連即將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幣也都增值數倍甚至數十倍。因此,人民幣作為收藏物件,具有明顯的保值增值功能。

  總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一股新的群眾性的錢幣收藏熱潮必將更加高漲。錢幣的藝術性、知識性、史料性和娛樂性在全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也必將發揮它獨特的作用。

  古錢幣收藏鑑定方法

  首先要弄清歷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發現的“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政權的錢幣收藏價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一種被稱為“羅漢錢”的錢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時,因軍餉不足向當地喇嘛借了銅佛和18尊金羅漢,銅金共熔鑄成錢幣,當時在錢幣正面印有標誌,即“康熙通寶”的“熙”字少一豎,以便日後識別收回,因錢是熔金羅漢所鑄,民間稱其為羅漢錢。

  其次要了解現存數量。遵循“物以稀為貴”的集藏原則,既要看年代是否久遠、流通時間的長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國錢幣有近5000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布幣、蟻鼻等,秦代的外圓內方錢、唐代的通寶、宋代的年號錢、清末的“宣統通寶”,品種有數萬至數十萬種。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庫倫旗一遼墓中發掘的“大康六年”紀念銅幣,也是罕見的珍品;1984年在寧夏銀川賀蘭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寶”篆、真書體對錢,引起藏界轟動;迄今為止僅發現一枚的南康“大齊通寶”、西漢時的“國寶金匱直萬幣”等,均堪稱幣中的“孤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還要看文化價值。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開元通寶”,系大書法家歐陽洵的手跡,其書風端正古樸,法度嚴整,勁健含蓄;“淳化元寶”由宋太宗趙光義用楷、行、草三體書寫,楷書渾厚端莊,行書雋永流連,草書奔放流暢,使宋代錢幣文字藝術走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還有宋代的一對錢,原文行草分別由司馬光和蘇東坡所書,飄逸勁拔,為古今一絕,收藏價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絕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寶”的古錢幣均屬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