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被的製作過程視訊

  以蠶絲作為內質的蠶絲被更具有貼身保暖、蓬鬆輕柔、透氣保健、深睡眠等得天獨厚的品質和優點。你知道蠶絲被是如何製作的嗎?下面Sara小編給大家分享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蠶絲被的製作方法

  蠶絲被源於我國江南地區,是當地蠶農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發明的,用來製作蠶絲被的蠶絲手感細膩、光滑。用它製作出來的被子非常柔軟、貼身。本期節目為您介紹蠶絲被的製作方法。

  從選繭、煮繭、除蛹、清洗、晒絲、拉絲、縫製全部手工操作、無任何化學成份、經過幾十道複雜程式、採用標準手工藝、保證蠶絲原有的自然特性。

  把蠶繭做成一頂頂小帽、一般4-5個繭做一頂小帽、在把小的棉帽用竹弓把它撐開、一般4個小棉帽逐個套在竹弓上撐開、主要目的便於拉制蠶絲被、開好的大棉兜、把它甩幹、一個個串起來10-20個一捆晒在竹竿上。

  1:工人現場拉絲製作,通過4人組合、慢慢拉開、一層一層往上疊、均勻的鋪上去、4人工作必須配合密切。

  2:整理蠶絲

  3:縫製

  4:翻面,翻好後、拉上拉鍊,一條蠶絲被就成形了、然後在縫製!

  蠶絲被的製作過程

  1、選繭:當然是選擇沒有問題的蠶繭了。

  2、煮繭:放入特殊的容器中煮,這個也是一個脫脂的過程,最後表層的大部分絲膠脫落,蠶絲的重量減少一半。脫脂之後蠶絲被不容易板結,可以做到免翻。

  煮繭很有講究,首先是時間一定要掌握好,煮太爛,用農村的話說就是以後做被子就不牢,太生則影響加工,成品上也會有生塊。另外加入的配料要定量。

  3、剝繭:用指甲剝開蠶繭取出蠶蛹,並把蠶繭撐開套在手上,摘去蠶蛹和其黑色的褪皮***有的被子上會有小黑點就是這東東沒有摘乾淨***,疊至5-6層取下並輕輕拉成正方形的蠶絲小片,上等的雙宮繭只要在手上撥5個左右就可以拉成一小塊了。這個過程在乾淨的流動水中進行是最好的。一般年輕點的熟練工人一天可以剝5~6斤溼繭。

  4、開棉:開是撐開、拉開的意思,棉是蠶絲棉兜的意思。把上面的蠶絲小片套在一個弓形的竹製工具上,疊至5-6層厚取下就成了一個個溼的桑蠶絲棉兜。

  5、晒棉:把溼的蠶絲棉兜用脫水機脫去水分,再用尼龍線串起來拿到太陽下晒乾。一定要脫得非常幹,不然蠶絲會不那麼柔軟。晒乾!一定要非常幹。

  6、拉絮:絮是被絮的意思,就是拉被胎。四個人把一個個蠶絲棉兜慢慢拉開,一層層重疊起來做成被胎,一般35個左右的蠶絲棉兜可以拉1斤被胎。

  7、翻被:最後把被胎套進內膽的過程,要先在內部的四周定好線固定,翻轉過來之後被胎上面也要適當定位***定針***。以保證蠶絲被不會滑動變形。

  8、套外套:蠶絲內胎成形後,在外面套上全棉的脫脂紗套,一般選全棉高支高密的寬幅棉布套。這樣,一床蠶絲被就基本成形了。

  蠶絲被的特徵

  經過長期研究證實,天然蠶絲所含的特殊“絲膠”SERJCIN成份,具有抗過敏、親膚等保護作用,長期使用蠶絲被,確能促使人體健康,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促進睡眠。蠶絲的絲膠成分含有18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散發出細微分子又叫“睡眠因子”,它可以使人的神經處於較***的狀態。 蓋上蠶絲被能增進睡眠,增強人體活力,減緩衰老。

  二是具有良好的禦寒力和恆溫性。蠶絲被具有“纖維皇后“之美譽,含有纖維中最高的“絲容積空隙”天冷時能降低熱傳導率,保暖性勝過皮、棉,天熱時又能排出多餘的熱量,使被內溫度保持舒適,又能降低睡眠 時心臟和血管承受的過大負荷和壓力,使您睡的更舒適、香甜、健康。

  三是具有防蟎、抗菌、抗過敏及親膚的天性。蠶絲的絲膠成分不僅可使人的面板細膩光澤,而且具有防止蟎蟲和黴菌滋生的能力,對過敏體質更為有益。

  四是預防風溼症、關節炎及面板病。天然蠶絲中,含有一種叫“親水側邊氨基酸”的物質,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加以排除,維持被內乾爽,保持舒適,對風溼症、關節炎、面板病尤其有益。

  五是蠶絲被本身具有強健力和強伸力,併為經緯網狀結構,清除了被胎在使用中胎體移位或孔洞現象,可長期使用,保持舒適和蓬鬆感。

  有文獻記載,在盛唐時期宮廷裡已開始使用蠶絲被。到了明清時期,蠶絲被已在上流社會中流行,但當時的蠶絲被價格昂貴,僅僅是達官貴人身份的象徵。其後的百年裡,蠶桑之府杭嘉湖平原富足的人家漸漸形成用蠶絲被作嫁妝以是示嫁妝豐厚的習俗。

  如今,蠶桑養殖技術大幅提高,加工工藝日益完善,人們對“純天然”產品的追求,使“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