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奮鬥心情勵志日誌

  六祖慧能大師說,“常自見己過”,這一句話就是成祖作祖的要訣了,所說的“過”,不是做事的差錯,而是自心的妄想。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伴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奮鬥的人生

  清晨,暖暖的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撒下來,注進萬頃碧波,使單調而平靜的海面變得有些色彩。此時的我戴上耳機,聽著音樂做著熱身運動,隨著身體的舒展,我開始每一天的慢跑,沿途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多了起來,與清晨的美景融合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天然畫作。晨跑已經成為了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條路我已經跑滿一個春夏秋冬,我一向堅持跑著跑著,每一天都會有新的面容,新的景色在等著我,我喜歡這條路上在每一個下一秒帶給我的驚喜。

  我喜歡在跑步時耳邊的習習涼風;喜歡思想的天馬行空;喜歡跑步時的大汗淋漓;喜歡肆意自由而急促的呼吸;喜歡衝刺時的感覺和喜悅。有時跑著跑著我就會想到,我們的一生就如同跑步一樣,雖然在這條跑道上我們不明白哪裡是終點,但我們一向在奔跑,向著前方一向奔跑。如果你猶豫了,別人就會輕而易舉的超過你,如果你不顧阻礙不顧一切地衝向終點,最終你就會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

  人生如此,工作亦如此。我們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在自我的崗位上恪盡職守,盡著我們應盡的職責。雖然我們的工作資料不一樣,可是我們屬於一個團隊,我們就好比一名正在奔跑的運動員,我們是他的“四肢,心臟,大腦”。這名運動員的“四肢”就是每個專案的四個專業:秩維專業、客服專業、工程專業和環潔專業,這幾個專業一向在不斷的挑戰自我,創造佳績,持續的向前奔跑;而“心臟”代表著綜合部,為我茅給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為我盲作的開展供給保障;“大腦”則代表著專案負責人,為我們的工作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不至於在賽道上迷茫。我們不允許這名運動員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稍有懈怠,我們絕不會落後於其他對手。

  古語曾有云“眾寡同力,則戰能夠必勝,而守能夠必固。”說的是不論人數多少,只要同心協力,就能戰必勝,守必固。同理,我們在工作中只要也能同心協力,做好每一份工作,團隊間多交流學習共同提高。那麼我相信,每個員工憑著深入我們內心務實、專業、協同、奉獻的企業精神,不斷挑戰自我,團結一心,定會為業主供給更優質、更滿意的情感悉心服務。

  :奮鬥

  人生路漫漫,一步一步的走過,也曾雲淡風輕,也曾風雨淋漓,悲喜參半的交織,亦都是生命無與倫比的饋贈。

  將每一個過程都一一疊起,並賦上隻言片字的心靈小語,然後分類安放,用微笑封緘。多年以後,當一切浮華散去,於心之角落,找尋最初的那一朵花蕊,連同存放的記憶一起,如歲月的醇酒,定然會芳香四溢。

  放空一念,於庭前小歇,耳畔,有漫柔的音樂,隨風起舞的落花,芬芳著心事。研一墨,在字裡詩行間,捕捉美麗的畫面,禎裝於心扉,每頁每頁的開啟,都似心語的訴說。於和風暖陽時,也向往一片淨土,褪去一襲煙雨,拂盡兩袖風塵,用無比的從容,端坐在清風送爽的花團之上,頌塵念,聽梵音,尋馨香。讓那寧靜淡遠的禪韻,悠揚過軟軟的心房。伴歲月如歌,任思緒飄落,化俗心為青蓮,汩汩的花香,就自手邊暈開,從善,從心,成一條美麗的痕,脈脈流淌。

  總是假設,前方會有一片空地,問歲月借來清逸的白羽,雲朵之上寫滿從容。閒來,也可隨風起舞,對雨聽心,修剪出最美的時光,將情思種下,施予陽光雨露,直到長成一棵樹,綠蔭蔥蘢下,心事,依舊鬱郁明媚。不糾結於凡俗瑣事,不語,不問,只隨著心的腳步將光陰讀老,將紅塵的煙雨畫薄。

  關於悲歡,稍作整理,挽成一記胭脂扣,素手銜結,將傾心一見的蔥鬱束之高閣,然後靜靜等待,流年掠過塵埃。世間百態,各種煩惱叢生,多屬庸人自擾,心若不動,萬念成空,繁華過處,只安 ......

  :當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無明生死的根源就是當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遊十方,盡了一輩子的力,說已經跋涉了千山萬水,其實他沒有離開過他的腳跟一步。所以說歷劫妄想變化流轉生死輪轉,實際上沒有離開過當下一念。如果能在平時的見聞覺知念頭生起的地方用力看破,生妄念的地方不再生起,那麼歷劫的生死情根就會當下頓斷,其實不需要藉助其他力量了。

  念頭起來的時候就要看破,事情還沒到的時候不要生***憂懼希冀的***妄想,如果真能做到這樣修心,那麼妄想自然會斷滅,外面的事情自然沒有對你有干擾了,修道的能力自然增強了,修行的功夫也就容易成就了。

  在平時想沒有起心動念的地方立定腳跟返觀內照於念頭起來的地方,就是追究這一念是從哪裡開始的,追到念頭生起的地方本來是無生的,那麼一切妄想情慮就當下冰消瓦解了。然而所忌諱的就是沒有勇猛力,不能把斷妄想的咽喉,不知不覺跟著妄想一去不復返了!

  生死的根源就是平時種種愛取捨我慢貪嗔痴。既然知道這些是生死與苦的根源,發心要斷除,也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在這些妄念起來的時候就照得清清楚楚,不讓它起來,面對妄念不起心,那麼妄念就自動消失了,消失以後也不要去延續它,這樣修心,每個念頭都不放過,心心不昧,覺知自然變成靈知,那麼我們的心就遇到各種境界不會牽動本心,觀察內心心不附著外境,內心裡外境不能到,那麼生死就無法依附了。這樣去修心,沒有必要再去求其他的玄妙訣竅了。

  無論閒忙動靜、迎賓待客,在日常言行處去參究,不能放過,放過了就被外境所擾動,擾動了就生起了厭煩心,厭煩了就會想休息,再沒有念道修行的心思了。心志歸一就百事可做了。如何修心呢,就在念頭起來的地方著力,念頭起來就看破,看破了就當下妄念消失了,就不會延續妄念被妄念所轉了,這個就是參究心地的方法。所以古人說,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去做難事,從小事下手去做大事,當下一念就是容易的地方、小的地方,這裡下手就會感覺容易。如果捨棄這個方法要等到有空了安靜了才去修行,那麼這輩子也不會有修行成功的一天了。只要在當下一念上去做功夫,不要向外尋求,即使是禮佛持咒,也只在這當下一念可靠的力量上去做,總之種種修行的方法都是攝持心念的方法。

  六祖慧能大師說,“常自見己過”,這一句話就是成祖作祖的要訣了,所說的“過”,不是做事的差錯,而是自心的妄想。因為我們的心上本來並沒有一樣東西,平平貼貼的,只要有一個妄想就數錯了,一個念頭就數錯了,更何況種種惡習呢,而念頭出現了自己不知道,怎麼能免去過錯呢?學佛的人如果用心不在心念上用功,那麼會終生參學而不能得到真實的益處,這是因為用浮想抓住影子***而非真實***用功的緣故,這樣是錯到底了。

  :筷子的長度為什麼是七寸六分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筷子的長度為什麼是7寸6分呢?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有些人很羨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覺得這種姿勢和儀態有品位。但學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國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術成熟以後才有的用具。而冶金術是十五世紀才發明的,在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實是用手吃飯。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顯然長得多。關鍵是,筷子是兩根,稱呼卻是一雙。在餐廳裡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國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國人。

  為什麼明明是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槓桿原理。

  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麼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裡洗一洗,也能用。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從神話發源。西方後來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學,做人靠宗教。中國沒有。中國什麼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鐵柺李、呂洞賓、孫悟空、豬八戒這些神仙也是人,他們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國人的理想和現實、靈魂與肉體也是合二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裡面就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這是一種通達和智慧。

  所以,中國人不需要到專門的地方去清洗靈魂。從小就有長輩告訴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這兩者也不能分。

  我們現在很多人,每天握著筷子指指點點,口無遮攔地自嘲自己和同胞沒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還以為這是幽默,是謙虛,是有境界。其實是無知。無知才無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書叫《1999,不戰而勝》,很出名。原因是,前蘇聯不到1999年就自動解體了,既印證了他的預言,也兌現了美國對前蘇聯的戰略。這是美國人用中國智慧擊敗對手的經典案例。

  美國人是在朝鮮戰場上領教了中國的厲害之後才開始研究中國文化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是《孫子兵法》36計中的一計,美國人用了40年的時間學習、踐行,才得手。按照這個速度推算,另外35計還要學習、踐行35x40=1420年。

  令美國人欣喜的是,中國人卻在同一時期對老祖宗留下的所有東西大加鞭笞。這就給了他們趕超的機會。

  今天中國社會亂象叢生的癥結不是中國人沒有信仰,而是丟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沒有了信仰自信。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觸、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東西在干擾我們的價值判斷,以致亂花漸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無主。

  尼克松在書中的最後部分說了這麼一句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

  青松有挺拔美,鮮花有嬌豔美。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是花開兩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顧此失彼。我們是中國人,表達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們生活在自己的信仰裡。

  :就算選錯 人生也不會毀了!

  選擇沒有好壞,即使失敗也有意義。關鍵是,你的選擇是否基於自由意志。就算選錯 人生也不會毀了!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慾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念小學的哥哥和幼兒園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從進門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唸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象?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但她念的明喧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后我們同意了,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唸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我只是很瞭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唸書那麼久。”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公費到美國唸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

  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從他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