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小說讀書筆記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具有強烈政治傾向性。那讀者讀了之後,有何心得要寫?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小說《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青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篇二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著。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篇三

  抱負,一種潛藏在靈魂深處、無形卻滲透有形的力量。它可以讓人在絕望和失敗中振作,也可以讓人在成功與歡樂中沉淪。

  一般有抱負的青年都比較勤奮,但是他們所走的道路並非都能到達人們所肯定的領地——走偏路的青年大有人在。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就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年於連。他將本來可能是雄心的抱負引入歧途,其奮鬥之路更像一條自我毀滅之路。

  徜徉《紅與黑》的海洋,我對主人公於連的美麗與哀愁深有所思。於連非常聰明,可以把《聖經》倒背如流,並以此向別人炫耀,妄想佔據別人心目中一席地位,但命運總在捉弄人。他出身卑賤,僅處在微不足道的僕役地位,無論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填平階級的溝壑,在那些貴人眼裡,於連只不過是一個忠於效勞的傭人罷了。然而於連從不侷限於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想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想要得到他應該得到卻讓別人搶去的東西,可又無能為力,因而一直對現實充滿嫉恨。

  在他腦海裡總顯現出:“在一切事業裡都需要聰明人,在拿破崙統治下,我將會是一名軍官……”他瘋狂崇拜拿破崙,夢想有朝一日能突破等級森嚴的階級界限,進入上層社會的權貴之中。可他卻不知道,拿破崙由於不甘心放棄最拿手的炮兵,結果使戰場的形勢迅速逆轉,遭到了慘不忍睹的失敗。於連排斥他人對拿破崙的諷刺誹謗,繼續固執地迷信拿破崙,默守自己的“原則”,寧願在不重要的戰場上做些讓步和犧牲,坦然接受次要戰場上的損失和恥辱。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靠近成功,才能實現他的“抱負”。然而聰明被他誇張地用在野心的擴張中,在權欲的驅使下,他像一個失去重量的人,完全喪失了人性中的真實。

  書中,法國正是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一方面是以“紅”為象徵的拿破崙時代軍人的榮耀;另一方面是以“黑”為象徵的王權復辟的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他們左右著人們命運的輪盤。於連也置身其中,被歷史的遊戲所蔑視:在這個完全沒有選擇的時代,要麼繼續做一個木材商人,要麼就讓野心吞噬自己善良的心。其實,一個人不管他所處的地位多麼的顯赫或多麼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何必歧視自己的所有,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急於求成,不擇手段,把自己套得那麼牢固?

  但,不幸的是,現實中大多數凡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像於連一樣,沉溺於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愛”上自己的痛苦,從而對他人已獲得的成就虎視眈眈,嫉妒仇恨之;同時忘卻自己人生努力奮鬥的無限美好可能性,一心一意報復之。這些人同那個於連一樣,膨脹的慾望猶如白內障,使他們雙眼皆瞎,惟剩下一身蠻力,向他們想像中的敵人迸發,傷害他人更毀滅自己。

  紅的仍舊是紅,黑的仍舊是黑。

  撕開夜色的包裹,這就是生命的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