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粽子情的文章

  粽子飄香的端午,離家在外的遊子,似乎吃不出,那香味,唯有鄉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1:粽葉情

  文字/香襲書卷

  六月初始,粽葉飄香。

  再過兩三天就是端午節了,星期六照例回到婆婆家,年歲已高的婆婆最喜歡全家人回家吃飯。結婚許多年來,我一直保持著剛進家門的樣子,是婆婆慣著我,家務總是和我不沾邊的。以至於很多年來,我都只會做簡單的飯菜。有哥哥姐姐們爭著做家事,我也樂得偷閒著。

  姐姐叮囑我明天回來拿粽子,我知道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

  每年的端午節,都會吃上婆婆親手包的粽子。她會早早的去菜場選了上好的糯米,挑選最新鮮的粽葉,然後用不同顏色的毛線,把不同餡的粽子區分開來。有紅色的紅棗粽子,有白色的淨味粽子,一隻粽子一份情。婆婆把心種在粽子裡,是為了子女們的幸福。

  記憶最深的,不止是粽子的香味,更是粽子的情誼。

  婆婆會把包好的粽子用一個大鋁鍋煮熟,然後泡上一夜。等到第二天端午節的早上,挨著門戶給樓上樓下的鄰居送去。當婆婆笑著收穫著大家送給她的謝意,慈善的臉上就會更加和藹可親。

  這些年,婆婆的身體大不如從前,卻還是會讓姐姐包粽子。姐姐就應了婆婆的要求,繼承著這個中國的傳統。

  我也每年都會吃上自己家的粽子,家裡包的粽子和外面賣的粽子,吃起來感覺不是一樣,有一份親情隨著粽葉滲透在粽子裡,格外的親切。明天我會帶上美麗的心情,提著一兜自己家的粽子,過這個古老的節日。

  我依然保持著少女的心性,是因了家人傳遞的愛。那種一直以來被厚愛的情分,在身心處,結出了許多的美好因子,一展開,就是小小的幸福。

  粽葉情裡,有生活的香。

  2:粽子葉

  作者:楓林主人

  每逢端午,我總要想起青山,想到碧水。青山碧水下,湘楚一帶的男子,頭包黃巾,赤膊擂起大鼓,江上龍舟,在鼓聲填然中勢如箭發。女子們則站在水邊,將一顆顆五彩絲線紮好的香粽,拋入清流。波浪翻滾處,魚蝦爭食,繼而托出一個鬚髮冉冉,衣帶飄卷的詩人,口吟著他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拂袖悲憤而去。

  江浪與龍舟,屈子與離騷,艾草與粽子,都是這個節日獨有的符號,但對於長在北方的我,端午節從來都是模糊的,不具體的,它和寒食、清明、重九一樣,僅僅是個飄忽一閃的日子,除了在這天吃上幾顆粽子外,亦未感覺特別。自從大前年,因父親沒於重陽前兩日,所以後來每遇重九,才不免勾起一線別樣的傷感。

  就像我小時候,不知道奶奶手中的蒲扇是用什麼做的一樣,現在我依舊不知道包粽子的葉子來自何物。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稍稍打聽一下,便可悉知的,可不知為什麼,我總不願弄明白它的來歷。在我看來,人生百年的光景,若帶上幾個類乎此的小迷茫去生活,大概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記得每年秋天,父親總會從外面捎回一些粽子葉,綠綠的搭在車子後面,帶著一團清新的涼氣。它們看上去沒有玉米的葉子寬,也沒有高粱葉子長,是家鄉的田間所沒有的。因而,那時不但覺得這些葉子神奇,而且覺得那幾天的父親,也很神祕。我疑心他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費盡了諸多波折,才把它們弄來。也許是花錢買來的吧,也許是遠房親戚送他的,我甚至想到,說不定是從哪裡偷偷摘來的。

  母親把這些葉子清理了,洗過一遍水,便掛在東屋的窗前,任由它們風乾日晒,此後便不聞不問。外面起了秋風,飄了冷雨,甚至到下霜封凍,落雪擁門,它們就一直這麼掛著。過新年,過正月十五,過二月二龍抬頭,也不見擺弄過它們,一直到了端午節前一天,母親才把這些葉子摘下,泡到清水裡,它們才又現出些微的翠色來。

  南方人做粽子用的江米,在我們那地方是沒有的,通常是用粘軟的黍米。黃黃的米粒兒從水中撈出一把,略略瀝一下,便填到握成尖筒狀的葉子裡,然後再陷上兩三顆紅棗,用絲線紮緊了,待為蒸煮。我本來就不愛吃棗子,現又弄到粽子裡面,待張開大口痛快咬下去時,總可恨尖硬的棗核猛地硌了牙。張家大小姐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在我卻只有一恨,粽子裡放了棗兒。

  讓人歡喜的是,這些包過粽子的葉子,會分外染上一股清香。因而每每吃完粽子,我還要把葉子蓋在臉上聞一聞,才覺徹底,為此也總要在鼻子上掛了吃相,到末了還需勞煩舌尖去舔一回,這或可算作盡興之餘的一點不便罷。

  3:又是一年粽子飄香時

  作者:小小小健

  又是一年端午節!雨,下了一整夜,滴在房簷上的聲音,匆匆又響亮,我在睡意朦朧中,聽到雨聲急急,老天恨不得把百里之內的傾盆大雨灌溉給大地,以慰屈原在天之靈。雨聲越來越清晰,關於屈原的故事,在我腦海裡瞬間掠過,心中不免生出一絲惆悵。雨聲徹底把我喚醒,往窗外望去,樹木層層似麥浪般翻滾,極力扭著它的身軀,向我點頭又搖頭,花兒在狂風暴雨的洗禮中四下飛散,雨,密密集集,雨點清晰可辨。天,一片陰沉,一股莫名的哀傷如雨在心裡飄灑,冷冷清清,這雨要下到何時?

  母親4點多就起床準備包粽子的材料。洗米、搓綠豆皮、煮粽葉、切肥肉、冬菇、蛋黃、拿出早已洗淨的棕滕,一切準備就緒,母親就坐在小凳子上,包起了粽子。一條粽子,在母親的手中,猶如穿針引線般熟練。拿起一片葉子,彎成漏斗的形狀,抓一把糯米,均勻散放在葉子底部,再鋪一層綠豆,挑選肥美的半肥瘦豬肉,往中間一放,按兩下,把切好的四分之一蛋黃放置中間,兩頭鑲嵌冬菇,上面依次重複開頭的步驟,又依粽葉的邊緣繞多幾層粽葉,輕輕拍一下粽身,好讓米厚實些,再將粽葉往左向下相折。拿起繩子緊緊繞上兩三圈,打結,就完成了。

  不到一小時,一條長方型,又大又粗的粽子就放入高壓鍋依靠百度的水溫來浸泡和煮熟。母親包得樂此不疲,一條接一條,臉上掛滿了汗珠,滴到眼角,滲入眼睛,我知道那種感覺是疼得火辣辣的。此時,隱隱覺得心痛,趕忙拿毛巾拭去母親臉上的汗珠,輕輕按摩一下眼角。兩小時過去了,粽子已熟透,母親關了火,過半個小時擰開鍋蓋,用長長的筷子和左手一起把熱騰騰的粽子放在風扇底下吹乾,接著又開始包第二鍋。

  香氣四溢,粽葉的香氣飄滿整個客廳,鼻子簡直享受了一場濃得化不開的芳香盛典。此時,聞著這正粽葉子的香味,早已飢腸轆轆的我忍不住解開了繩子,撕開了粽葉,呀,那糯米粘得嚴嚴實實,粽葉上幾乎沒有殘留的糯米。香氣再次撲鼻而來,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是糯米夾雜著粽葉的香氣!這粽葉,是母親從鄉下帶回來的,是母親親手洗淨煮過的,是她親手晾晒的,這個味道,是那麼熟悉,那麼沁人心脾啊!咬一口,飄來綠豆的香氣,再一口,是蛋黃的純香,又一口,是濃郁的冬菇味,最後,連著肥肉的香氣一口咬下去,所有的香氣集中在一起,讓我回憶了以往母親包粽子的情景。

  小時候,家裡窮,買不到上等的糯米,粽葉也是在就近市場買的,沒有冬菇、蛋黃、蝦米、瑤柱、臘腸,就只有綠豆跟肥肉,在那個歲月,粽子已是比較奢侈的食品了。可是,母親依然年年包粽子,不僅是在端午節。往常,我們是吃不到肉的,煮粥,也是放少許的米,多多的水,米,由我來吃,水,由父母親來喝,只有小半碗黃豆拌著吃。我們全家都喜愛吃粽子,為了填飽肚子,為了能吃到香香的粽子,母親一年都會包幾次。一家人圍坐在小小的桌子上,吃著母親包的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感覺很溫暖很溫暖!

  等我長大一些,家裡的經濟稍好,母親包粽子越發頻繁,糯米也買最貴的那種,粽葉,都是從鄉下帶回來的,餡料也豐富了許多,我們一條接一條的吃。經濟再富裕一些,母親就包了許許多多的粽子,分給鄰居、同鄉、親朋戚友嚐嚐,一分,每家總能分得七八條。鄰居們吃了,豎起大拇指,讚揚母親的手藝好,也回些小吃給我們嚐嚐;同鄉吃了,感激涕零,說讓他們想起了自己已過世的母親,有好親切的家鄉的味道;親戚朋友吃了,都樂呵呵的,邊吃邊笑得合不攏嘴!

  “健,我送些給黃阿姨吃!”母親甜美的聲音覆蓋了我的回憶,回過神來,便說:“可是正下著大雨呢!”“不怕,很快回來!”望著母親打著傘,一家一家的送重重的粽子,我的眼睛溼潤了,不知是淚水還是雨水。

  一股愧疚湧上心頭。我從來沒有為母親包過一條粽子,只知道吃,只知道年年端午想想屈原那另個心情沉重的故事,可是實在的事情卻沒有做多少。是的,今天,我第一次吃著粽子,感動得落淚!這些香氣,是什麼味道?原來,它是母親的味道,它是母親不辭勞苦、無私奉獻的味道,它是母親大愛的味道啊!

  我是不是應該也為母親包一次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