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怎麼養才能更旺盛養殖方法

  竹子是禾本科竹屬植物的統稱,種類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下面小編分享了竹子的養殖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竹子怎麼養才旺盛

  1、土壤:子性喜酸性或中性土壤,忌粘重和鹼性土,可使用肥沃疏鬆的砂質土壤,也可用農田土拌腐殖土和細砂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2、花盆:竹子是根淺的植物,可選用口淺一點的花盆,種好後再配上一些奇石或苔蘚,可以提高竹子的觀賞價值,顯得更為清新雅緻。

  3、澆水:竹子喜溼怕澇,剛移栽的竹子要先澆透水,日常管理中不可澆過多的水,夏季應每天澆水並向葉片噴水,冬季要減少澆水以防止凍害。

  4、施肥:竹子在栽植時應在盆土中拌入有機肥,正常生長後適當追肥,要做到薄肥勤施,可在春夏水施0.5%尿素或1.0%的複合肥。

  5、病蟲:竹子的蟲害主要有竹蚜蟲、竹介殼蟲等,可用殺蟲劑噴灑。病害主要有煤汙病、叢枝病等,應加強管理,及時修剪病株。

  6、修剪:竹子的生長較為迅速,因此要適時修剪,去老留嫩、去密留疏、去弱留強,每年換盆時應適當去除枯枝,這樣可以保持株型優美。

  竹子的繁殖方法

  1、埋鞭育苗:挖取壯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將竹鞭截成合適的鞭段,平理於苗床上,覆土後保持苗床溼潤即可,適用於散生竹種和混生竹種。

  2、埋竿育苗:選兩年生健壯竹竿,連蔸挖起或不帶蔸砍斷,經過特殊處理後埋入泥土中,保持苗床溼潤,約1個月左右竹竿節的芽陸續萌發出苗,適用於叢生竹種。

  3、埋節育苗:將竹竿逐節或每兩節鋸成一段,再將其移埋於苗床中並覆土、保溼,其管理要求與埋竿育苗基本相同,適用側枝基部具有潛伏芽的叢生竹。

  4、側枝育苗:從兩年生以上的竹竿節上取下側枝,剪掉過多的枝梢與竹葉,插入苗床中並露出上半部枝葉,1~2周後次生枝基部長根,枝節上長新芽,適於叢生竹種。

  竹子有什麼用途

  竹子的觀賞價值

  竹子是優良的園林綠化和旅遊觀賞植物,中華民族對竹子的栽培利用和審美活動歷史悠久,中國被西方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雲南則有“世界竹類的故鄉”之譽,由於竹子具有較高的旅遊審美和園林觀賞價值,以雲南竹類資源之豐富和民族竹文化之奇妙,竹文化旅遊在雲南旅遊業建設中將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竹子的工業價值

  竹子生長快,近幾年為環保考量有大量傢俱與紙改用竹子製造,也可製作工藝品、樂器等。將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經物理和化學作用製成的竹纖維被用作紡織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將竹材通過烘培,製成竹炭,被用在許多場合,包括去除環境氣味以及特殊風味食品。竹炭經過粉碎和活化製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和淨化作用,被用在汽車和家居,以及汙水處理等。竹也常用於建造棚架***搭棚***、做為建材及掃帚、桌、椅等日用品。竹也可以編制籮筐、揹簍、菜籃、席子等一般農村多見。竹子現在已廣泛應用到家紡、襪子、內衣等貼身紡織領域。

  竹子的藥用價值

  1、竹葉:竹葉在我國擁有悠久的食用和藥用歷史,為國家認可並批准的藥、食兩用的天然植物,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用於治療治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瘡等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竹葉的功效與作用吧!

  2、竹瀝:竹瀝是將竹竿劈開,經火炙後收集兩端滴出的竹汁。《本草綱目》記載:“竹瀝氣味甘、大寒、無毒。主治: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近代藥物化學分析證明竹瀝含有十多種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傷木酚、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等多種化學成分,藥理試驗證明確實具有鎮咳祛痰功效。

  3、竹實:竹開花後結實如麥,皮青色,內含竹米,味甜。《廣志》記載:“實可服食”。《本草綱目》“竹實通神明,輕身益氣”。《本草綱目拾遺》“下積如神”。近代研究證明,竹實的營養成分與水稻、麥、玉米相似,除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之外,還含有18種氨基酸,是一種可開發的藥膳資源。

  4、竹茹:是竹莖颳去綠色皮層後,再刮取第二層之物,亦稱“竹二青”,《本草綱目》“淡竹茹,氣味甘、微寒、無毒。主治嘔吐、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婦女胎動,苦竹茹主治熱壅、尿血”。

  5、竹菌:竹菌係指生於竹林中的菌類,如竹蓀等。有關它的藥膳作用在《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本草綱目》等醫著中均有記載。竹蓀作食用菌已有悠久的歷史,過去只能從野外採集,數量極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貢品,現已進行人工栽培,其產量和質量均有顯著的提高。

  6、竹根:竹根入藥有清熱除煩之功效。《本草綱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煩熱、解丹石發熱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臟熱毒氣。甘竹根,安胎,止產後煩熱”。

  7、竹筍:竹筍是竹的幼芽,不僅組織細嫩,清脆爽口、滋味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作為藥膳資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本草綱目》、《本草經》、《食療本草》、《食經》、《齊民要術》、《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有記載。如《本草綱目》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益氣、可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