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臺的建築分別有哪些

  古代建築多種多樣。有一種古代建築叫做臺,是什麼樣子的呢?還有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章華臺:又稱章臺,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後毀於兵亂。這座"舉國營之,數年乃成"的巨集大建築,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一臺"。經考證位於湖北潛江龍灣附近。

  史載章華臺"臺高10丈,基廣15丈",曲欄拾級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達頂點,故又稱"三休臺";又因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漫舞,不少宮女為求媚於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故亦稱"細腰宮"。

  2.武靈叢臺:在河北邯鄲市內,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由許多臺子連線壘列而成,"連線非一,故名叢臺"或稱武靈叢臺。

  趙武靈王 推行“胡服騎射”,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現在的叢臺重修於清代同治年間,是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二層青磚高臺。臺上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單簷懸山頂,紅柱碧瓦,畫棟雕樑,重簷獸角,垂花石門額匾“武靈叢臺”。旁有“據勝亭”,***據此為勝***四角重簷攢尖頂,內有方形正廳,石桌石凳。

  3. 漢臺:在漢中市古城的東南隅,原本是指劉邦在漢中時的行宮,因年代久遠又稱古漢臺,現開闢為漢中市博物館。它具有典型的秦漢宮廷建築風格,坐北朝南,分三個臺級。

  4.夏臺:夏王朝監獄,又稱鈞臺,在河南禹州。史載:“桀囚湯於夏臺”。系 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 禹州知州於國璧籌資重建,為磚石結構,略呈方形,高4.4米,闊7.4米,臺下有洞,進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塊石拱券,上額書“古鈞臺”,臺上築起的亭殿為雙重簷,兩滴水宮殿式,仿古建築周圍有24根明柱支撐,紅柱黃瓦,透花門窗。四邊圍以青石雕刻欄杆,石欄20塊,上刻與 夏啟有關的歷史典故、風景文物畫圖,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5.孔雀臺:在安徽懷寧縣,因漢代長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而得名,又稱萬年臺,相傳是焦仲卿與劉蘭芝定情的場所,並與南京鳳凰臺、武漢黃鶴樓合稱為“長江流域三大精靈”。碑文記載,此臺始建於唐朝末年,為一土墩臺;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蓋竹簟;明朝永樂年間,臺基用石條砌築,臺身為磚木結構;至清朝中葉開始修繕為戲臺,各行各業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戲班在此臺進行演出,少則幾日,多則十天半月,並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可惜的是,原臺在“***”期間遭到了嚴重毀損。

  修復後的孔雀臺高13米,總建築面積為200平方米。

  孔雀臺正面彩繪《八仙醉酒圖》。

  6.教稼臺:位於陝西武功故城東門外漆水之濱,原為一矩形土心磚砌平臺,下大上小,呈覆鬥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之路。相傳這裡是農業始祖后稷“樹藝五穀、教民稼穡”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而建立了此臺。教稼臺被列為中國八大名臺之首,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業名勝。

  教稼臺自先周時代至今,代有修葺,現存為在明代基礎上覆建。

  教稼臺 農業始祖后稷石雕。

  7.拱極臺:古名玄武臺,始建於宋朝初年,臺高6米,佔地1300平方米。位於江蘇省興化城北海子池畔,始建於宋,明嘉靖年築“玄武高臺”,亦名“玄武靈臺”。上有海光樓、綠波亭等建築。

  8.居庸關雲臺:為元代遺物,位於古時狹長的關口之上,從居庸關下抬頭北望,此基座如位於雲端,故稱為雲臺。

  臺下有一拱券結構的券門,券門內部,佈滿藏傳佛教風格的眾多浮雕傑作。形形色色的佛像、動物、雲紋及各種文字。

  9.銅雀臺: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18公里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即史書中之"鄴三臺",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臺高10丈,有屋百餘間,因歷代名人題詠甚多而名。

  圖為現代彷古建築銅雀臺。

  10.拜將臺:中國有三個拜將臺。一個在陝西漢中市,另一個在武漢,再有一個在江西贛州。

  圖為陝西漢中市拜將臺,相傳為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

  11.北京古觀象臺:在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

  臺上陳列著氣勢磅礴、精美雄渾、雕刻細膩的清代八架古天文儀器。

  臺上下陳列著氣勢磅礴、精美雄渾、雕刻細膩的清代八架古天文儀器。

  12.觀耕臺:在北京先農壇內。現存為清乾隆年間建造***明代為木製高臺***。觀耕臺佔地面積約508平方米。臺高1.9米,平面方形,16米,東、西、南三面設九級臺階,臺階踏步漢白玉條石邊沿雕市北八境公園內,章江和貢江在這裡匯合。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因郡守孔宗瀚築臺後繪製《虔州八境圖》,並以圖求詩於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題詠甚多。八境臺依城牆建造,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朱樓碧瓦、雄麗壯觀。刻蓮花圖案。臺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頭為龍雲雕刻,地面方磚細墁。臺底須彌座由黃綠琉璃磚砌築,琉璃磚上雕刻花草圖案。臺須彌座結構層次完全依《清式營造則例》規制,為典型的宮殿壇基建築。

  觀耕臺為皇帝親耕完畢, 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臺。

  13.齊魯會盟臺:在山東省鉅野縣縣城西南郊大李莊村北,據《山東通志》和《兗州府志》記載,為春秋齊魯會盟處。

  三層城牆式臺座,三層踏跺,兩旁有漢白玉護欄。臺上有單簷四阿頂大殿。

  14.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天下知音第一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臺建於北宋,後屢遭損毀。清嘉慶初年重建古琴臺。據《呂氏春秋》、《列子》等記載,俞伯牙於該處偶遇鍾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並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不料,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經已病故,伯牙悲痛之餘,從此不復鼓琴。

  伯牙臺,是用漢白玉築成的石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俞伯牙撫琴石雕。

  15.八境臺:在江西贛州市北八境公園內,章江和貢江在這裡匯合。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因郡守孔宗瀚築臺後繪製《虔州八境圖》,並以圖求詩於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題詠甚多。八境臺依城牆建造,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朱樓碧瓦、雄麗壯觀。

  臺樓四角三重簷歇山頂。

  16.鬱孤臺:在江西贛州北部的賀蘭山頂,始建於唐代,因樹木蔥鬱,山勢孤獨而得名。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他在贛州任職時,留下名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從此名揚天下。

  現在的鬱孤臺按清代同治年式樣重建。臺有3層,高17米,佔地面積300平方米。

  17.禹王臺:在河南開封東南隅,佔地400餘畝。園內原有一土臺,風景幽雅,綠樹成蔭。相傳春秋時,晉國大音樂家師曠曾在此吹奏樂曲,故後人稱此臺為“吹臺”。

  後來因開封屢遭黃河水患,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於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臺上建禹王廟,故吹臺被改稱為禹王臺。

  18.周公測景臺:在河南登封市東南15公里告成鎮周公祠前。周公測景臺,景通影,“測景”就是測量太陽的影子,是中國古代測量日影,驗證四時,計年的儀器,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這裡研究天文的圭和表。

  此臺為石制,分上下兩部。下為方形石座,高2.12米,北壁有明代所刻行書“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蘊陽陽無影中”。座上為直立的長方形石表,上有帽,高1.64米,正面刻行書“周公測景臺”5個大字。此臺建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

  19.登封觀星臺:在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告成鎮北。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臺。現存觀星臺創建於元朝初年﹐距今約七百年。它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建築﹐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蹟之一。

  觀星臺系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盤旋踏道環繞的臺體和自臺北壁凹槽內向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臺體呈方形覆鬥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室統高12.62米。頂邊各長8米多﹐基邊各長16米多﹐臺四壁明顯向中心內傾。

  臺頂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時所建。臺下北壁設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人們可以由此登臨臺頂。在環形踏道及臺頂邊沿築有1.05米高的階欄與女兒牆﹐皆以磚砌壁﹐以石封頂。為了導洩臺頂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設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龍頭狀。

  登封觀星臺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創高表制度的僅有的實物例證。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記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

  這個可不是井,也不是鍋,這個叫“仰儀”。是測量太陽執行軌跡用的天文儀器。

  20.閼伯臺:***yān***在商丘古城西南。亦稱火神臺、火星臺,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它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的靈臺,還早上2200多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其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是帝嚳之子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臺下。

  火神臺形如墓,高35米,臺上建有閼伯廟,大殿、拜廳、鐘鼓樓等俱全。

  21.老君臺: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縣城內東北隅。臺高13米,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面積略大。全臺以古式大磚堆砌,由24個平面圍成圓柱形,臺上環築七十釐米高的圍牆,形與城牆相似。臺上有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一間。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

  原名昇仙臺或拜仙台,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 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臺。

  山門下青石臺階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符合老子升33層青天之說。

  22.絃歌臺,又名厄臺、絕糧祠,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西南隅水靜如練的南壇湖中,是紀念孔子當年厄於陳蔡絕糧絃歌不止而建造的。

  23.金人臺:又稱蓮花臺,位於山西晉祠中軸線會仙橋正西。臺呈正方形,四周砌欄板。臺中心,是琉璃製成的小閣,高達丈許,為明代遺物。臺四隅各有金人一尊,關於金人解說各異。

  依《晉祠志》所云“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金人質屬為金,是用來祈求風調雨順之神。

  金人臺邊的金人,高大威武。***鐵人***

  24.初陽臺:在杭州葛嶺,是一個石砌臺閣,臺上立有石碑,是著名書法家諸樂三先生書寫的石碑,上有介紹葛嶺朝暾之景的文字,凝練簡潔。

  初陽臺是觀日出的好去處,此景為“東海朝暾”,列為“西湖八景”之一。

  25.教弩臺,亦名點將臺,位於安徽合肥在市內淮河路東段北側。史載,三國鼎立時期,魏主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築此高臺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迄今為止已有1700多年曆史。

  教弩臺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臺上有屋上井、聽鬆閣兩處古蹟。屋上井以超過民房屋脊得名,為當時曹軍將士飲水之源。聽鬆閣是曹操"望敵情、運籌帷幄、納涼休息"之所。

  26.射蛟臺:在安徽樅***cōng***陽縣城西達觀山之巔,因 漢武帝劉徹在此射蛟江中而得名。

  《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漢武帝劉徹射蛟圖。

  27.宜春臺:在江西宜春。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宜春侯劉成於城中及周圍立五臺,其中最勝者為宜春臺,植桃李萬株,供人登覽。

  臺上樓閣三層,廡殿式、重簷、四阿頂,琉璃瓦覆蓋,一樓鋪以大理石地面,四周走廊砌有護欄,二、三樓走廊全為木柱,雕刻花欄,門窗皆鏤空雕花。拂曉登臺,但見紅日東昇、萬簷染金,裝點宜城。

  宜春八景之春臺曉日。

  28.效勞臺:在北京,又稱“接將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迎接兆惠富德大將軍平定準葛爾回部班師歸來時,皇帝行效勞禮而修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將軍阿桂平定大小金川凱旋迴京時,皇帝亦在此行效勞禮。現僅存漢白玉石碑和碑亭框架,呈平面八角形,碑高2.25米,寬2.25米,厚0.28米。“效勞臺”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9.讀書檯:在四川江油市太平鎮北。因李白少年在此讀書而得名。亦稱小匡山、點燈山、翰林山。其山勢秀美,宛若一支毛筆指向藍天。

  30.昭君臺:在湖北宜昌,昭君故里對面妃台山,相傳是昭君幼年拾柴勞作的地方。入宮前她留戀家鄉,登山回眺,因以“妃臺”名山。昭君入宮以後,鄉人“築臺而望”,至今猶存臺基遺蹟。

  31.鳳凰臺:在南京。《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亭臺,已廢。

  重建的鳳凰臺,圓形,有三層臺座,四出陛,臺上有鳳凰涅槃雕塑。

  古鳳凰臺:臺上有臺。

  32.周文王靈臺:在西安市灃河西岸畔,距今約三千多年。是一個集觀察天候、制定律歷、於民施教、動員戰爭、占卜大事、慶祝大典、會盟諸侯等的一個多功用場所。

  石砌臺基,漢白玉護欄,臺上有四角單簷歇山頂殿,臺下兩邊各有一石獅,和 一 贔屓*** bì xì ***又名霸下,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

  33.寰丘壇:在北京天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臺,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是皇家九五至尊精神的體現。

  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34.祈谷壇:在北京天壇,壇分三層,高約4米,佔地約5900多平方米,與圜丘壇形狀相同,但沒有“天數”的約束。三層臺面全都用清水澄漿方磚鋪成,這種磚也就是聞名於世的“金磚”。檯面四周圍有漢白玉石欄及螭頭圍擋,雕刻很精緻。上層石座的欄杆柱頭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龍,其餘兩層則分別刻鳳和雲。殿南三層石階上還有三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別為“雙龍山海”、“雙鳳山海”和“瑞雲山海”。

  壇臺上有祈年殿。

  35.戲馬臺:位於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最高處,原是徐州最最負盛名古蹟之一。公元前206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於城南的南山上,因山為臺,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戲馬臺。經1980年代園林管理部門的重建,戲馬臺建成了一個仿造清官式建築的仿古建築群,迎接海內外遊客。

  36.鎮北臺:在陝西榆林城北紅山頂上,臺依山踞險,居高臨下,控南北咽喉,鎖長城要口,是古時重要關隘和軍事瞭望臺。臺呈正方形,分四層疊起,總高30餘米。鎮北臺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巨集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和“萬里長城第一臺” 之稱。

  37.大炮臺:在澳門半島中部一海拔52米的小山頭上,建築西側緊靠聖保祿修院遺址。又名聖保祿炮臺、中央炮臺或大三巴炮臺,坐落在大三巴牌坊側,是澳門主要名勝古蹟之一。其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堂內的教士而興建,用以防範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

  炮臺四周均置有巨型銅炮,現今古炮雖已失去軍事作用,卻成為澳門的古舊文物和歷史見證。166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便是全賴城堡上的大炮保衛澳門,把荷蘭人擊退,這些老鐵炮就是這段轟烈的歷史見證。

  38.祭日壇:在北京日壇公園,日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大明之神的地點。日壇西向,祭臺為白石砌成的一層方臺,四面有垂帶踏跺,周圍砌有紅色圓形矮牆,上覆綠琉璃瓦,臺外圓內方。西櫺星門正對的外壇至西天門為神路,是帝王祭日的必經之路。每年春分日出寅時行祭禮,文武百官相隨而至,浩浩蕩蕩。

  39.方澤壇:***地壇***俗稱祭壇、拜臺。在於北京舊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地處所。祭壇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二層方壇,北向。壇下環繞有一水池,深八尺餘,寬六尺。壇上層面積為六平方丈,下層約十餘平方丈,壇面明朝為黃色琉璃磚,清乾隆年間改用方石鋪砌。壇的下層東西兩側各有兩個石座,放置有“五嶽”、“五鎮”山形和“四海”、“四瀆”水型,均為東南向。壇外有紅牆身、黃琉璃瓦通脊頂矮牆兩重,矮牆四面各有櫺星門,東、南、西各是一門二柱,惟北門是三門六柱。壇東北角有望燈臺一座。壇南門外為皇祗室,西門外有神庫、神廚、祭器庫、樂器庫等...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為地壇。

  40.先蠶壇:在 北海公園的東北角,面積17000平方米,是清朝皇帝的后妃們祭祀 蠶神的地方,為北京的 九壇八廟之一。壇為方形,南向,一層。東、西、北面均植護壇桑林,南面偏西處有正門三間。入門即為先蠶壇。先蠶壇東南為觀桑臺。

  41.妙高臺:在浙江省寧波市溪口飛雪亭西約50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96米。頂上有坪如臺,名妙高臺,約350平方米。妙高臺又名晒經臺,“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載:“妙高臺在伽藍殿後,宋元佑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晒經臺。”妙高臺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雲霧四合,如置仙境。

  42.瓊臺:在湖北武當山,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上有許多建築。

  浙江天台縣也有瓊臺。

  43.望鄉臺:在四川豐都城旁豐都山懸崖邊。傳說人死後,“一天不吃人間飯,兩天就過陰陽界,三天到達望鄉臺,望見親人哭哀哀。”鬼魂去地府報到前,對陽世親人十分掛念,儘管鬼卒嚴催怒斥,還是強登望鄉臺,最後遙望家鄉,大哭一聲,才死心塌地前往“陰曹地府”。

  臺磚砌建築,頂部有重簷四角攢尖頂亭子,其磚牆下還有一四角單簷。

  44.暢音閣:清代宮廷戲曲舞臺。坐落於故宮寧壽宮閱是樓院內, 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這是一座三層大戲臺,臺後 為扮戲樓。整個建築坐落在1.20米高臺上。建築高度為 20.71米。三層總建築面積為 685.94平方米。它的對面 是面寬五間帶前後廊的閱是樓,是皇帝及后妃們看戲的地方。

  45.風雅存:在故宮漱芳齋後廳西室,有一座小型戲臺名為“風雅存”,建於清乾隆年間。樣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全部為木製。這座戲臺是專為皇帝和太后吃飯時演出15分鐘的小戲而設的,是戲臺中的精品。

  46.崑山崑曲博物館戲臺:戲臺下面的水渠是活水,是以崑曲水磨腔為構思,把溪水引入館內。堪稱一絕。戲臺的建造頗有特色,雕樑畫棟,飛簷高翹。其頂部是由420塊木刻鳳凰鑲嵌而成,重重疊疊盤旋而上,形成圓穹,覆蓋舞臺中央,起到了一定的闊音作用。

  戲臺座南向北,每邊寬6米,圍上弓形的"吳王靠",構成三十六平方米正方形三面向戲臺。戲臺飛簷翹角,華美精緻。臺前綴飾有雙鳳、二龍、金獅、蝙蝠等浮雕,臺後邊"太上板",可以自由開啟,呈月洞形。左右兩邊為"出將"、"入相"上下場門。特別是戲臺上的穹窿一藻井項,大紅底色,鑲黑泳金,頂壁花板雕刻精巧,18條324只黑編媽淺雕相間著18條306顆金黃色舌頭圓雕,盤旋向上凝聚在穹窿藻井頂端銅鏡片上。這不僅體現出搞起的古典建築藝術,而且顯示了科學地運用聲學原理使之能產生餘音繞樑音響效果的絕妙構思。

  崑山崑曲博物館戲臺後臺。

  47.陝西臨潼烽火臺: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hòu***煙墩、墩臺,是中國古代的戰略性建築,一般建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烽火臺的建立是用於傳送戰報傳遞緊急軍情的, 古時一旦發現敵情,若遇白天則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若是夜裡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乾柴,使火光通明,後方看見便知有戰事發生,繼而出兵相助,烽火臺是古代最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烽火臺的煙火傳遞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訊息傳遞方式。

  北京慕田峪長城重燃的烽火。

  48.琅琊臺:在山東省青島市琅琊鎮。因秦始皇三度東臨,築臺並遣徐福東度求仙。琅琊臺“因山形如臺,在琅琊,故曰琅琊臺”。早在戰國之前就已聞名於世,著名的《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琅邵臺的記載:“琅琊臺在渤海間,琅琊之東。”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在琅琊臺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趙高和文武官員、武士、侍女、侍從等。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臺、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氣勢巨集大。群雕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臺上。

  49.倉頡造字臺:***jié***在西安市長安區,有一高約10米、周長100米的夯土臺,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臺。南面為一寬8米45度的斜坡,中間是3米多寬的水泥抹面,上書見方2米左右"倉頡造字臺"5個隸書體雕塑大字。

      50.祭月臺:在故宮御花園內,是皇家祭月焚香之處。

  臺長方形,上有漢白玉欄杆,有漢白玉陛可拾級而上。臺四角有螭首。***排水孔***

  51.關臺:是慕田峪關的別稱。正關臺由三座敵樓並立,為長城建築史上罕見。此關建於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一邊是塞外匈奴駐地,一邊是入京通道,一邊又是進入皇陵的捷徑。慕田峪關長40米,寬30米,高20米。為上下兩層,底層相通,有室多間,可用於囤糧、屯兵。

       52.軒轅臺:在平谷城東北7.5公里,漁子山上。漁子山上有大冢,世傳為軒轅黃帝陵,俗稱軒轅臺。

  重修的軒轅臺為仿漢風格,建於山頂之上。順著花崗岩石階抬級而上,首映眼簾的是高大的闕門,闕門兩側朱雀展翅,雄獅傲立。進入闕門,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隨軍 北征作《軒轅臺》詩的石碑遺蹟和《重修軒轅廟記》漢白玉石碑,正殿為漢代重修簷廡殿式建築,廊前紅柱矗立,斗拱昂然。殿內正中彩塑黃帝坐像,上懸漢篆金字 巨幅“人文始祖”,兩側為伏羲、神農,迎面四幅帛書體楹聯並立抱柱之上。

  53.望母臺:在河南睢縣,***suī***世傳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所築,故而又名襄臺。宋襄公的母親,即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夫人生襄公***名茲甫***之後,遭離棄被遣送歸衛。宋襄公是個大孝子,思念母親,築臺遙望。

  臺為女牆式臺基,三面有漢白玉護欄,臺上有宋襄公石雕像,臺下有一座青銅鼎。

  54.社稷壇:天安門廣場的西北側,與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相對,一左一右,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設計原則。社稷壇是供奉社神和稷神的地方。

  社稷壇是一座三層的方壇,用漢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層收縮。壇面上鋪墊著五色土,以五行學說中的五色對應五方。中央有一“社主石”,象徵“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55.祭臺:是古代祭奠祖先或天地、日月星辰祭祀性建築。

  臺四面環水,正面有臺道與·岸相連,臺上有供案可擺放供品,臺四周有護欄,護欄外有斜坡,上有精美石雕。

  56.議事臺:***原名議事堂***,亦稱漢議事臺;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始建於三國時期,現存建築為後人重建,三國時,劉備在新野屯駐,後經徐庶推薦諸葛亮,三兄弟頂風冒雪至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便於商討軍國大事特意修築的,現為新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為城牆式臺座,上有六角重簷攢尖頂亭,兩槽亭柱。

  57. 虎門炮臺:在廣州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堅持抗擊英寇的地點,林則徐銷煙後和水師提督關天培一道動員民眾籌備防務,加固和新建11處炮臺,設定大炮300多門。虎門炮臺舊址分佈在珠江兩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附近有“義勇之冢”和“節兵義墳”。

  58.姑蘇臺:又名姑胥臺,在 蘇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蘇山上。姑蘇臺遺址即今靈巖山也。 公元前492年吳王夫差自戰勝越國之後,在吳中稱王稱霸,得意忘形,驕傲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到處建造宮室、亭臺樓閣,作為他享樂、荒淫無度的“蓬萊仙境”,長生逍遙之地。

  古姑蘇臺高三百丈,寬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級而上。高臺四周還栽上四季之花,八節之果,橫亙五里,還建了靈館、挖天池、開河、造龍舟、圍獵物,供吳王逍遙享樂。

  重建後的姑蘇臺,高19.5米,南北長74米,東西寬49米。一層為主體部分,四周建有“響屐廊”,是當年西施和宮女行走時發出聲音之處。全部陳設模仿當年吳王時的安排。

  59.紹興賓舍戲臺:在浙江紹興的一些鄉村、集鎮,常常看到社廟旁屹立著一座座臨水而築的古戲臺,它們造型別致,因地制宜,情趣盎然,是紹興風光的一大特色。

  賓舍戲臺三面環水,單簷四角歇山頂。

  60.先農壇:在北京天壇西。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制,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壇方形,四面有垂帶踏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