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在歷史上被稱為什麼

  韓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哲學家,他作為當時的文壇泰斗和古文運動的領袖之一,有著十足的氣場。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軾稱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同柳宗元並稱為“韓柳”,明代有尊崇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死後,諡號“文”,所以世人也都尊稱為韓文公,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冠以“文章鉅公”還有“百代文宗”的頭銜,他在廣東被推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足見韓愈的無論是生前還是生後,聲譽、美譽都是極多的。

  韓愈這些聲譽和他那積極的政治態度以及對中國文學發展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尤其是他對古文運動的倡導和“道統”思想的確立。韓愈積極的政治態度令他時常進諫鍼砭弊端,然而這卻也為他招來了一連串的麻煩。公元801年剛過通過銓選,第二年被任命為國子監。韓愈忠於職守,指出了李實的謊言,卻被奸臣誣陷,後被貶陽山。還有一次差點要了韓愈性命的就是他諫迎佛骨,勸憲宗焚佛骨來杜絕社會誇張的信佛氣勢。這讓憲宗幾乎殺了他,幸得宰相等人的求情,才免除一死被貶到潮州。

  韓愈在文學上的建樹才是他被後人所銘記的,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提出了當時浮華無用,而又一味追求工整對仗講究音律的駢體文,極力主張恢復秦漢時期的古文形式。韓愈認為文章的創作就是為了“明道”,為了表達內容的,內容就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韓愈不僅提出了諸多的理論,還切身的實踐了自己的觀念。縱觀韓愈的所有散文,甚至是詩歌,都離不開他“明道”的主題。所以後世的學者尊敬韓愈的膽識和才學,都用“文公”稱呼於他。

  韓愈被貶是怎麼回事

  韓愈為人正直而不曲求,在他看來一件事是錯就是錯,不允許有狡辯的餘地。韓愈的正義凌然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著很多的體現,同樣也反映在他的為官生涯。韓愈說話總是直言直語的,諫言必中要害,語言深刻入理極具感染力。但就是因為這種性子,給韓愈帶來了小人的誹謗,帶給他多次的被貶經歷。

  剛任監察御史後不久,關中地區發生大旱,莊家顆粒無收,導致百姓生活困頓,流離失所,過著乞討為生的悲涼生活。實地查訪的韓愈看到這種境況是悲痛難忍,但是主張京城周邊事物的李實封鎖了訊息,謊稱百姓安居樂業。韓愈氣憤之下,寫下了《論天旱人飢狀》來反駁李實,但反被李實陷害,被貶連州。兩年後,韓愈適逢天下大赦,才離開了連州陽山縣。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年初,唐憲宗大張旗鼓的迎接佛骨,這是的長安城都沸沸揚揚,帶領國人走起了信佛之路。韓愈立刻寫了篇《論佛骨表》上書極力陳述了迎接佛骨一事的荒唐無稽,這會為天下帶來災禍,應該停止迎接佛骨。但是這讓處在興頭上的唐憲宗很是惱火,正所謂忠言逆耳,唐憲宗在氣憤之餘竟然要奪了韓愈的性命。幸虧當時在朝的大臣和一些皇親貴族們極力求親,才保留了韓愈的性命。但是被貶是逃不了的,於是韓愈被貶到瘴氣十分眼中的潮州,這對常年生活在中原的韓愈來說是一次痛苦的旅程。

  韓愈雖然屢次被貶在外,但是這反而彰顯了他正直的形象。韓愈也在被貶期間,留下了許多文學史上極為珍貴難得的作品。被貶的經歷也豐富了韓愈的人生經歷和閱歷,這也為韓愈日後的政治生涯帶來了寶貴的財富,所以是禍福相依的。

  韓愈原道講的是什麼

  韓愈所在的唐朝中期,經過了安史之亂後變一蹶不振,不見了以往恢弘大氣,一向避世的佛老學說成為當時學術界的主體,而儒學思想卻是日漸衰微。韓愈有感於當時社會的各種弊端,寫出了《原道》一文,通過強勁有力的辯證和言辭來維護儒學的地位。

  《原道》的開篇,韓愈給出了自己對於仁義道德的看法。韓愈認為堅持“仁”就是“義”,堅持仁義就是“道”。但是老子卻是輕視這些,韓愈認為老子並非詆譭仁義,而是他過於狹隘,以至於有了井底之蛙的觀念。因此韓愈大膽地批評了道家捨去仁義空談道德的虛偽觀念。但是韓愈還是為儒學的式微深感憂慮,倘若社會一如既往的輕視仁義,那麼綱常將會混亂。

  《原道》最為重要的是韓愈總結出了一種“道統”的思想體系。韓愈認為,儒家的道,是由先賢聖人傳授給黎民,讓百姓們得以生存繁衍。而聖人手上的“道統”有藉著傳承給了下一位聖人。就這樣,“道統”經三皇五帝傳到孔子,再由孔子傳給了孟子。但是孟子之後卻沒有了人來傳承,因為漢朝盛行了黃老學說,西晉之後到隋朝又是佛學的風行。這中“道統”思想為後世宋儒們所重視,認為正統的王朝就是傳承“道統”,王朝才是名正言順的。

  《原道》中還提到了君臣之間的關係。韓愈指明瞭子在上的皇帝是下達命令,在下的臣子就必須執行命令,維護“道統”。其實這也是影射了當時權力強盛的藩鎮,對中央構成的威脅。藩鎮的權力過大,不聽朝廷就是對正統的藐視,是對君臣關係的違逆。但是由於當時藩鎮實力過大,韓愈也只能以曲筆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