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百講心得體會

  給孩子好的薰陶,給家長的參考,論語三百講,聆聽十分鐘,成長一輩子。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給孩子好的薰陶,給家長的參考,論語三百講,聆聽十分鐘,成長一輩子。

  暑假期間在家繼續學習了《論語》這本書,被其中的各種言論所震撼。感嘆於幾千年前的人也能有這樣精闢的理解,對於做人、做事、以及言論各方面的指導,讓我們後人也能這樣的受用。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埃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篇二

  2014年第二季度的網路學習,我自選學習了《論語三百講》這門課程。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在聖人的智慧照耀下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怎樣去追求快樂人生。

  《論語》的真諦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主要講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課程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傅佩榮老師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解讀高手,他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他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走進了我們的心裡。看過"天地人之道"和"心靈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樣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和諧,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世。對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對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為他們考慮,要充分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

  這就是論語,讓我們用最快傑的方式去讀懂這種對人生的態度,使自己學會了好地對待人生。用孔聖人的話理解生活,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人生!

  篇三

  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數學老師給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難題,結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幾個人都在舉手準備發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師用鼓勵的口氣喊我走上講臺進行板書,我可高興壞了,於是像個得勝的將軍一樣大步流星地走了過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寫起來。寫著寫著,自己越來越覺得不是那麼回事,離正確答案還是有些相差,於是我尷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筆,站在了講臺前發愣。就在這時,我的眼前彷彿猛然映現出前一陣讀過的《論語》中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終於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熟悉的世界裡,還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麼上天 ? 潛艇還怎麼深入海底 ?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