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怎麼才能深入人心

  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但是唯有動了真感情的演講才是真正成功的演講,那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改變思維模式,學會重新問問題,發現自己,做正確的事,給人生以正確的定位,那麼人人都有機會走向成功。

  社交口才是一種技能、一種藝術。他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口語表達能力的表現。大凡具有社交口才的人,說話時能閃爍出真知灼見,並由此能給人以精明、睿智、風趣之感。動真情的演講,才能動人心

  演講技巧中的4P是指:Plan***計劃***、Prepare***準備***、Practice***連續***和Present***演講***。

  計劃***Plan*** 熟悉你的觀眾,包括知識、經驗、需求和目的。根據你希望你聽眾採取何種行動來制定確你演講的目的。

  演講的本質是與聽眾平等交流,演講者說真話、動真情,讓聽眾有所思甚至產生行動。王爾勃認為,演講最好選取身邊、本地的事例,易於引起聽眾共鳴。正如那位小夥子,在玩笑中與聽眾輕鬆交流,沒有豪言壯語勝過豪言壯語,把平實的話說到了人們心坎上。

  社交中受人歡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現在適時、適量、適度三個方面。

  一要適時。 說在該說時,止在該止處,這才叫適時。可有的人在社交場上該說時不說,他們見面時不及時問候;分手時不及時告別;失禮時不及時道歉;對請教不及時解答;對求助不及時答覆……

  二要適量。 適量既指說話的多少適當,也包括說話的音量適宜。應該指出的是,適量並不是都是少說為佳,更不是指那種語量沒有變化的老和尚唸經,適量與否應以是否達到了說話目的為衡量的標準。

  三要適度。 社交口才的適度,主要是指根據不同物件把握言談的深淺度,根據不同場合把握言談的得體度,根據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談的分寸度。其次,體態語也要恰到好處。

  克服演講怯場的幾種心態

  要想克服演講怯場,起碼要培養以下幾種心態——

  一、居高臨下的心態

  王之渙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從演講的角度看,如果你有了居高臨下的心態,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有了這種優越感在演講過程中就會消除緊張心理。一般說來父母在兒女***尤其在兒女小的時候***面前,老師在學生面前,領導在部屬面前能夠揮灑自如、侃侃而談,就是前者“站”的位置較高,不是平視,更不是仰視,而是俯視,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主導者的位置上,初學演講者,要克服自卑感,就得逐步養成這種居高臨下的心態。在這個問題上不妨學學阿Q,來個“精神勝利法”。正如卡耐基指出的那樣:“你要假設聽眾都欠你的錢,正要求你寬限幾天;你是個神氣的債主,根本不用怕他們。”

  二、心中無我的心態

  王國維談詞的境界時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借用到演講方面來,我覺得要培養自己的“無我之境”,對克服緊張的心理大有益處。“無我之境”就是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要心中無我。說的更具體一點,要克服怕出醜的心態。怕丟面子是人類共有的心態,中國人尤甚!在演講中把面子看得太重,往往面子丟得更大。我覺得在演講之初不妨開一開自己的玩笑,自我解嘲。《演講與口才》雜誌主編邵守義先生在一次演講的開場白中說道:“沒有什麼奉獻給大家的。給朋友們帶來兩盤菜,一盤皮凍、一盤排骨。”***大意***邵先生為我國的演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報刊界有“拼命三郎”之稱,名望之大,水平之高,是有目共睹的,可他卻勇於拿自己的身體偏瘦來開玩笑。邵先生都不把自己“當一回事”,何況我們呢?

  三、淡化效果的心態

  人們都有一種追求完美的心理。在演講中就表現出過分注重演講效果,在演講比賽中尤甚,而結果常常和期望值相反。一次,我任教的兩個班級間進行一場辯論賽,其中實力略強一點的班級的四名學生,在同學們“勢必奪冠”的呼聲中,心理壓力很大,有名學生還在賽前不斷問我評判的標準有哪些,自己能否成為最佳辯手。由於他們過於看重比賽的結果,緊張程度也隨之增加,甚至出現各自為戰,積極表現自我的情況,有的同學因緊張而出現大腦思維斷層,使辯論中斷。而另一個班級的四名學生,則抱著往最壞處打算,往最好處努力的心態,輕裝上陣。結果由於後者淡化結果,彼此積極配合而最終取勝,最佳辯手也由他們的四辯同學獲得。淡化效果的心態,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演講詞寫作之區別於其他演說文體的寫作,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是語言的美聲性 一般文稿,重要是供人閱讀的,它是以文字為物質外殼,作用於視覺的書面語言,因此,其語言儘可以絢麗多彩,典雅深奧。

  二是內容的鼓動性 演講之所以最容易激發聽眾的情感,使聽眾的思想為之震動,精神為之感奮,情緒為之激昂,熱血為之沸騰,就在於演講內容的鼓動性和煽動力。

  三是演技的暗含性 演講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它具有表演藝術“以美娛人”的美感作用。演講的“演”字原本不是表演的“演”而是說說話象流水一樣的流暢,表示語言的流利、通順。

  四是結構的動態性 演講詞結構的動態性,特指兩個方面。其一,一般文稿的寫作,在反映事物發展的階段性、延伸性、多面性等內容時,可以採用序碼、小標題、空行、分段等手段來顯示層次。其二,一般文稿主要供人閱讀的,讀者有思考的餘地,在層次結構上可以跌宕起伏、曲折 多變,在內容安排上也可以錯綜複雜。

  演講,只有發自肺腑的真情才能動人心絃,有多少真情就有多少感染力。因此,登臺之前須反躬自問:自己的真情在哪裡?有感動自己的激情在自己內心深處奔湧著激情,就不會無動於衷有口無心。只要有真情,那麼在打動別人之前自己就被感動了。

  有感動自己的激情 在自己內心深處奔湧著激情,就不會無動於衷有口無心。只要有真情,那麼在打動別人之前自己就被感動了。曾任英國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蒙哥馬利將軍在離任時發表了感人至深的告別演說。據將軍回憶,與將士們告別是“最難的事”,當時心情異常激動,難以平靜。所以他在致詞時充滿激情:

  在這裡講話很易激動,但我努力控制自己。如果說不下去時,請你們原諒。

  我實在很難把離別之情適當地向你們表達出來……***別後***我對你們的思念……實非言語所能表達。

  司令官與他的部隊之間的相互信任是無價之寶。

  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但我還是同你們說……

  以上所引只是不連貫的片斷,但足以看出,將軍為真情所動,越是壓抑越是顯得真摯、深切,越是質樸越是感人,這些肺腑之言使得在場的所有將士的臉上掛滿了淚水。另外,將軍的真情之所以動人至極,是因為切合了聽眾的心態。否則只能是“一廂情願”。

  有恣意流露的率真  刻意雕飾只能弄真成假弄巧成拙。表達真情固然可以藉助詞采,但也要脫口而出,彷彿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有一種直率地裸露內心的坦誠和天然真趣。

  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感情是最富有“個人性”的,是無法模仿的,誰模仿誰都“不像”。有的演講不能動人,就是因為他所表達的感情是“學”來的而不是他自己的,讓人感到似曾相識。

  有深沉的蘊含  從上例還可以看出,聞先生的話不僅率真熱烈,而且情理雙關富有內蘊。演講人的感情有底蘊才有力度。否則即使是真情也會由於淺薄的表達而顯得輕飄無力。這就要使情感有充分的支撐:或以事寓情,或以景寄情,或以理託情。

  有充分的內心依據  感情決非無本之木。只有揭示出感情的內心依據,傳達出情感世界的微妙之處,才能給人以“真”的感覺。丘吉爾在美國過聖誕節時發表了充滿溫馨令人愉快的演說,他道出了賓至如歸的親切的感覺,但沒有泛泛地說,而是把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細細道來。

  有較多情感爆發點  要讓真情在字裡行間不時地流露出來,一個詞語、一句話、一個句群或幾個段落,都可以帶有愛憎情緒和褒貶意味,形成一系列情感爆發點。更要藉助於事、景、理造成較大的情感漩渦,並形成情感高潮。換言之,有了真情還不夠,還要找到與之合拍的情感傳導方式。

  演講中如何調動聽眾情緒,營造演講氣氛

  演講要求內容豐富、生動、全面、準確

  在表達過程中要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抑揚頓挫,不斷調動現場氣氛,逐漸在全場形成熱烈的場面,使聽眾全神貫注,心馳神往。這種境界,顯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念演講稿所能達到的。照稿念,演講者往往顧此失彼。顧了講稿,顧不了聽眾,更談不上用豐富的表情和形象的動作與演講內容協調配合,演講當然無法生動形象。這樣,聽眾會無形中降低對演講者的信任感,降低對演講的注意力和重視度,造成冷場,甚至騷動、喝倒彩。演講者要熟悉講稿,而又不拘泥於講稿,真正“入戲”;要能在演講中自然地調動聽眾的情緒,組織幾次演講高潮,像磁石般地牢牢地吸引住聽眾。

  用呼告語引發激憤情,營造出熱烈呼應的氣氛

  同學們都知道法國大革命,當時有一個女保皇分子,利用給大革命領導者馬拉洗浴治療面板病的機會,潛入到浴室裡將馬拉殺害了。此事一出,當時在國民公會中,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為此發表了演講,演講中他大聲疾呼:“大衛,你在哪裡?你給我們留下了為祖國獻身的列比裡契埃的形象,現在,該再畫一幅出來!拿起你的畫筆吧,為馬拉報仇!讓敵人看到馬拉被刺時的真實情景而發抖!這是人民的要求!”希羅這一呼籲,立即引起強烈反響,當時正在現場的畫家大衛,立即大聲迴應道:“好,我一定再畫一幅!”全場響起熱烈掌聲。三個月後,大衛的名作《馬拉之死》誕生了。演講中,希羅使用的就是“呼告”語,他用第二人稱發出這種呼籲,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直接交流的感染力,從而牽動聽眾的神經,引發他們直接參與交流活動,自然就營造出熱烈呼應的氣氛來。這種呼告語,既可以以不在場者作為呼告的物件,也可以像希羅這樣,針對現場的人發出呼告。

  用宣誓詞激發崇高感,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氣氛

  羅斯福在第四任就任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沉穩地說:“今天我站在這裡,在我的同胞面前,在上帝面前,莊嚴地宣誓就職。我知道,美國的目標就是:永不言敗!”這樣的宣告,這樣的誓言,同當時莊嚴的場合相吻合,反過來又影響到現場氣氛,自然便營造出一種肅穆的氛圍來,給聽眾強烈的心靈震撼,也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崇高的情懷。類似這樣的宣誓性演講,一是要注意當時的環境和場合,只有內容與場合吻合了,才有可能製造出莊嚴的氣氛;二是要注意句式的選擇,多用“我在……面前宣誓”、“面對……我宣誓”之類的宣誓性句式,以提示聽眾,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內心潛在的崇高情懷,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

  用反詰句引發震撼力,營造出嚴肅自省的氣氛

  在一次關於“孝道”的演講中,一位青年以《我們也有老的時候》為題,在演講中他對聽眾大聲說:“今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請允許我冒昧地反問各位一句:‘你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做兒女的責任了嗎?你把你的一片孝心奉獻給為人父母者了嗎?’”這裡,由於演講者抓住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又連續使用了一種反問句式,因此有一種很強的震撼力,極為容易地引起了聽眾的共鳴,喚起了聽眾心理上的反省,因而營造出一種促人反躬自省的嚴肅的反思氣氛來。一般說來,反詰句多帶有強化感情的因素,所以使用時,注意不要一味用居高臨下的口吻去譴責什麼,而要像上述演講者那樣,用一種“提醒”人們捫心自問的方式即可。

  用現身說法顯示真實感,營造出親切可信的氣氛

  著名推銷員羅伯尼,有一次去美國某大學演講“成功術”。他以自己的減肥為話題展開,著重論證事在人為,從而為聽眾鼓勁。他說:“眼前站在你們面前的這個人,156磅重,但他曾經不是這樣,而是一個重達207磅的‘圓球'!假若有人需要減肥的話,其實是一定辦得到的。我———羅伯尼做得到,相信你們也一定能行!”此話一出,人人都在翹首以待聽他的“成功真經”。可見,有時候,如果演講者能把自己的親歷親聞運用到演講中去,就會給聽眾以親切、真實、可信之感,這樣調動起聽眾的熱情,也就自然增強了演講的感染力。

  誠實、熱情和真摯會使你的演講動人心絃、感人肺腑。獲得這一效果的前提是“把你的心靈投入你的演講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做到這一點。

  1、實話實說。 演講者若能開誠佈公、實話實說,演講的效果就會格外好。一位當代作家在談及自己執筆從文的最初動機時,說:“母親年紀越來越大,日日勞作在風吹日晒下,為貼補我們的生活叫賣冰棍,讓我非常痛心。而我這個頂門立戶的人,卻沒有能力給她們一個比較***、更不要說有質量的生活,還讓她們跟我一起在貧困線上掙扎。”我開始想出路。我沒有錢做生意,也不會走上層路線。我面前只有一支筆和一張紙,還有我自己的智力。而我又不是學文學的,起步又晚,相當艱難。“如此推心置腹,坦誠真率,演講者與聽眾即刻心心相通了。

  2、個性風采。 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演講者,決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他們的話總是因富有個性而充滿魅力。

  ”演講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到了演講的表達階段顯現得更為突出。這時演講者一般要做好下面幾種心理準備。

  a、.鼓起勇氣克服怯場

  怯場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歷,許多著名的演講家在初登講臺時也是心口發慌,兩腿發抖。古羅馬的雄辯家西塞羅曾在一次講演後說:”演講一開始,我就感到自己面色蒼白,四肢和整個心靈都在頗抖。“後來他成為著名的演講家,我們也一定會從不能到能,而且我們要知道演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要鼓起勇氣,勇敢登臺,相信你已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勝利已離你不遠了。

  b、情緒飽滿登臺演講

  演講者一定要想方設法在登臺演講前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以飽滿的情緒登臺演講。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個充滿了感情的演說者,常常使聽眾和他一起感動,哪怕他所說的什麼內容都沒有。“而且,飽滿的情緒也能吸引聽眾、感染聽眾、打動聽眾,因此我們在登臺以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給聽眾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讓聽眾對你的演講充滿信心。

  c、學會與聽眾溝通

  演講是一種雙向交流,因此,演講者在登上講臺之後,就要學會與聽眾交流,隨時注意聽眾的反饋資訊,並根據這些反饋資訊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只有如此,你的演講才會是適時的、得體的,也才會是成功的。

  演講者千萬不要自恃自己高於聽眾,不論你知識多麼豐富,閱歷如何廣博,準備怎樣周詳,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聽眾中並不乏真知灼見,在演講中,演講者與聽眾往往也是可以”講、聽相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