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語文的黑板報

  語文是個精彩的世界,是七絃古琴的低低哀訴,是無色冷月的瑩瑩目光,是胡風朔馬的蒼蒼一嘯。語文有菊花的隱逸,禪意的芬芳,古劍的激濁,老酒的香醇。語文是學生詩意的棲居地。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有趣的修辭故事

  雙關利用語音語義的條件,故意使某些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臨時具有雙重意義的一種修辭手法。實際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明代著名學者金聖嘆因一宗案件被判死刑,臨刑前,他的兒子前來送別。金聖嘆看見兒子,心中很是悲苦,於是隨口吟出一句上聯:“蓮子心中苦。”兒子因過分悲痛,好久也沒對出下聯。金聖嘆又念出了下聯:“梨兒腹內酸。”兒子聽了更加悲痛。金聖嘆的這副對聯用的是諧音雙關,“蓮子”實指“憐子”,“梨兒”實指“離兒”,含蓄地表達了心中的傷感。

 

關於語文的黑板報圖片

  著名教育家孫敬修先生在解釋“聰明”一詞時這樣說:“怎樣才是聰明呢?先得用自己的耳朵認真聽,所以‘聰’字是‘耳’字旁;右上邊兩點代表兩隻眼睛,要想聰明就得用好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下邊的‘口’字,是用嘴問問題,多練習;最下邊是個‘心’字,光用耳眼口還不行,還得用‘心’,用心記。可這四件寶貝用一時一天行嗎?不行,得日日用,月月用,才能‘聰明’,所以‘明’字左邊是個‘日’,右邊是個‘月’”。孫老就這樣生動有趣、新穎活潑地巧解了“聰明”這一詞語。

  仿擬也稱仿詞、仿用,就是模仿已有的詞句,並加以改造,臨時造出一個新的詞句,即“舊瓶裝新酒”。用仿擬提煉出來的語言,一般來說,仿與被仿之間的反差很大,甚至是將毫不相干的事硬拉到一起。

  周應邀出席美國友人斯特朗女士的八十壽誕宴會,並在宴會上作了即席發言:“今天,我們為我們的好朋友、美國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慶祝40公歲誕辰。40公歲,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寫了大量文章,她的精神還很年輕。我們祝賀斯特朗女士繼續為人民寫出大量的文章,祝賀她永遠年輕。”“公歲”是仿“公斤”、“公里”而來的,周用在發言中恰到好處,博得滿堂掌聲。用典援引史實,使用典故。

  相傳,乾隆皇帝帶著一幫文人學士下江南,遊覽名勝。一天黃昏,天際由遠而近飛來一隻丹頂鶴。乾隆欲試隨從的才華,令眾人各賦《吟鶴》一首。這突然而來的考查,使隨從們瞠目結舌,狼狽不堪。隨遊的江南詩人馮誠修見狀,脫口吟道:“眺望天空一鶴飛,硃砂為頸雪為衣。”乾隆聽到此,故意打岔說:“寡人要吟的是黑鶴,非才子所賦也。”馮誠修毫無難色,泰然又云:“只因覓食歸來晚,誤落羲之洗硯池。”馮城修巧借典故,一下子將白鶴“變為”黑鶴,真是渾然天成,意趣橫生。乾隆誇道:“卿真詩中狀元矣!”

  :春夏秋冬巧入聯

  古往今來,一些文人墨客喜歡把“春夏秋冬”四個時令季節,巧妙地嵌入對聯中,增添了對聯的趣味性、欣賞性。唐代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時借聯抒懷,樂觀面對現實境遇:“南簷納日,冬如春暖;北戶迎風,夏似秋涼。”

  聯壇流傳一副以四季入聯古代的妙聯:“冬夜燈前,夏侯氏讀春秋傳;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令人拍手叫絕的是,此聯用複姓“夏侯”、書名《春秋》、地名“南京”、劇目《西廂記》與“春夏秋冬”四季名和“東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結合起來,貼切自然,天衣無縫。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嘆也工對句,據說有位聯友出聯求對:“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買東西。”金聖嘆見他用四個方位詞入聯,便巧妙地運用“春夏秋冬”四個節令嵌入聯中:“少老頭,坐睡椅,由冬至夏讀《春秋》。”上聯的“東西”是化方位詞為名詞,下聯的“春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化季節詞為古籍名,這樣精妙的對聯並不多見。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縣令時,有一次一個窮秀才前來告狀說:“愚生為主家公子教書,雙方議定每年俸金八吊。我執教已一年,主人卻分文不給,說我不會教書,求大人做主索討學俸。”鄭板橋聽後對秀才說:“你是真才實學還是才疏智淺,且讓我出個上聯考考你。”於是他指著懸掛於堂上的一盞大彩燈吟出上聯:“四面燈,單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西南北。”秀才聽罷思考片刻,用下聯道出他一年四季辛苦的狀況:“一年學,八吊錢,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鄭板橋聽他對句不僅工整,而且情真意切,遂聘請秀才到縣衙給自己當助手,並責令那個賴賬的豪紳加倍償付學費。

  清代四川有名的才子李調元也是個對句高手,有一年他與夫人久別天涯,大難不死,夫妻團聚之時,夫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上聯:“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李調元聽罷,也以同樣心情用“春夏秋冬”嵌聯吟對:“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這副妙聯用反覆、重疊手法表達悲歡離合的真愛摯情,至今仍為人讚美。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為揚州“樂善庵”撰一聯:“有月即登臺,無論春秋冬夏;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東西。”此聯至今膾炙人口。清乾隆年間,江西萍鄉才子劉鳳誥進京趕考,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揚,乾隆皇帝親自出對試其才:“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才華橫溢的劉鳳誥當即應對:“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為探花郎。”一個以“東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題,天子天象,氣勢不凡,一個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應對,尤其後三字的“探花郎”一語雙關,令人擊掌讚歎。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將四時農事活動鑲嵌入對聯不但多,而且含有啟人深思的哲理。例如:“春夏秋冬春為首,莫忘耕耘;梅桃李杏梅佔先,要問收穫。”這副對聯勉勵農家人要不誤農時,抓好春耕生產。還有一副對聯也是勸告人們一年四季毋忘生產、銷售對接,頗值得品味:“南來北往,貨物流通,遂成東鎮西市;春耕夏鋤,禾苗生長,才有秋收冬藏。”

  善於將四季嵌入對聯進行廣告宣傳,是文化人的拿手好戲。明代詩人唐伯虎替某酒店書寫過一副很有氣魄的廣告對聯:“釀成春夏秋冬酒;醉倒東西南北人。”日前,一位聯友向我推薦他在杭州西湖“仙樂處酒家”看到的一副對聯:“翹首望仙蹤,白也仙,林也仙,蘇也仙,我今買醉湖山裡,非仙也仙;及時行樂地,春亦樂,夏亦樂,秋亦樂,冬來尋寒風雪中,不樂亦樂。”這副對聯除了妙將“仙樂”嵌入聯語外,上聯句句用“仙”,白、林、蘇分別隱指李白、林逋、蘇軾三位善飲的酒翁,下聯句句含“樂”,整副對聯彷彿一幅心曠神怡的四時行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