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領巾永向黨手抄報

  現在的老人若有機會再戴上紅領巾,會熱淚盈眶,現在的中青年人若有機會再戴上它,也會激動不已。為何現在有的學生把這充滿神聖與自豪的紅領巾看得輕描淡寫、無足輕重?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

  資料:實現“中國夢”

  怏怏中華歷經五千年的風雨傳承著一個長長夢,時至今日,便匯聚成了一個“中國夢”,一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要讓夢想變成現實,就需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努力。然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今天的少先隊員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實現“中國夢”的接力棒將傳到我們這一代少先隊員手中。擔負起這個使命,我們義不容辭。只要我們每個人將自己的小小夢想匯聚在一起,就能編織起一個大大的”中國夢”。

  從小我就有自己的夢想:長大了要當一名醫生。記得曾今看過一部電影《白求恩》,劇中白求恩不遠萬里從加拿大來到中國,憑藉他那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從那時起,我就無比嚮往這個崇高的職業。當2003年 “非典”在中國大地上蔓延時,全球陷入恐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又是那些可親可敬的白衣戰士,面對病魔,勇敢地站了出來,前赴後繼,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千百個病人的康復,他們的行為再一次感動了我,也更加堅定了我將來要成為一名醫生的理想。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將更加勤奮的學習,不斷積累文化知識,以後才有可能攻克那些至今無法解決的醫學難題,成為一個醫德、醫術高明的大夫,為更多的人帶去健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用自己的夢想去創造美麗、精彩的人生,與所有的中國人一起去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圖片:

  圖片一

  圖片二

  資料:實現“紅領巾夢想”

  金色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綿軟的海綿地板上,5歲的自閉症兒童榮榮在老師和志願者的幫助下一遍遍重複著蹲和起的動作。志願者曹健的臉上掉下豆大的汗珠,榮榮懵懂的眼睛裡透出認真。

  在蘭州多家特殊兒童教育中心,每天都有孩子進行這樣的康復訓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榮榮剛來這裡時有些怕生,總是躲在牆角不肯與人交流。由於肌肉僵硬,他連凳子都不會坐。榮榮的頭髮有一小塊掉落,老師陳德鳳說,他總是自己揪頭髮,情緒無法控制。通過兩個月的訓練,榮榮開始接納這裡的環境,面對老師展露出信任和放鬆的笑臉。陳德鳳說:“和這些孩子在一起,我很開心。你對他們的一點點好,他們就記在心裡,非常單純。”

  陳德鳳大學畢業後選擇了這個“掙不了多少錢”的職業。特殊兒童不比尋常孩子,有時哭鬧得厲害,有時不言不語。老師和志願者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產生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陳德鳳說,看到這些孩子們的父母特別的愛他們、不放棄他們,我也想在這個群體裡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曹健是一名20歲的小夥子,來自蘭州城市學院。正讀大學的他參加了學校的青年志願者協會,來到這所特殊兒童教育中心幫忙。曹健說,這些孩子熟悉禮貌用語,吃飯時願意與我一起分享食物。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他告訴記者:“雖然他們不健全,但是他們的意志很堅強。”

  記者近期採訪中發現,面對這群“折翼”的天使,特殊兒童教育中心並不是簡單籠統的實施教育,而是因材施教,發掘他們自身的特點。

  蘭州金寶貝特殊兒童教育中心發展部主管黑亮告訴記者,來這的孩子首先有一個綜合IEP***個別化教育計劃***測試,從生活能力、運動能力做出基本的判斷,做一個針對其個人的康復方案。每一個來做康復的孩子都有一份詳細的檔案,記錄著他們的成長。老師進行一對一課程,發揮他們的特長,“我們有一個最基本的希望,就是希望這些孩子在他們父母百年之後還能健康的、有尊嚴的生活下去。”

  六一前夕,教育中心一位患有腦癱的9歲兒童通過媽媽提出一個要求:“我要戴紅領巾,我要像別的小學生一樣,成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其實有這樣願望的孩子很多,在教育中心和共青團蘭州市委的協調下,孩子的願望得以實現。當時,現場有淚有笑。

  據介紹,在黑亮所在的特殊教育中心,已陸續有500多名孩子接受過康健治療,最小的3歲,最大14歲。其中,有50多名正常入學。黑亮告訴記者,週一至週四,每天約有10名不同的志願者參與課程,週五下午的活動一般有30名左右志願者。每當舉行大型活動時,則多達500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有些因為熱愛這份工作而留下成為中心的老師。

  在結束特殊教育中心的採訪時,一名叫張智超的孩子臉上帶著靦腆的笑容,走到記者面前說,“這裡很好,帶上紅領巾很好,老師很好,朋友很好。”簡單的話語磕磕絆絆,卻純潔、真誠,也有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