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人生價值的文章

  革命思想家張聞天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追求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表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理想與人生

  革命思想家張聞天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這是一句很值得深思的話。

  理想有好多種,有事業理想、家庭理想、學習理想、社會理想等等,這所有的理想大致說來,都屬於生活理想的範疇。理想離不開生活,理想就是生活的理想,而生活的理想與理想的生活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畫等號的。

  什麼樣的理想才算是真正的生活的理想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心得》談到理想之道時說: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所以,真正的生活理想是那些能夠為我們帶來精神愉悅、讓心靈變得輕盈、讓生活變得輕鬆的理想,而不是那些太空太大的理想,也不是那些太沉重太遙遠的理想。理想的定義是很難把握的,它需要有一個價值座標,在這個價值座標系上,任何的偏離都會產生誤差。狹窄的理想不是理想,是目標;猥瑣的理想不是理想,是慾望;虛無的理想不是理想,是幻想。所以,真正的理想是寬廣的、高尚的、實在的,這就是理想的價值座標。有了這樣的理想,當你喪失了短暫的目標時,你不會迷茫;當你有了某種慾望時,你不會迷失;當你耽於幻想時,你不會沉溺。

  古代有首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生活也許不是想象中那般容易或艱難,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地,人都會有自己的境界。

  一個人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清楚而有智地規劃未來,就不會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就會時時處處體會人生好時節。

  二:雜議人生價值和理想

  一

  10幾年來,有一個問題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不吐不快。那就是一個人應該有什麼理想,怎樣生活才有意義?這似乎是老生常談,毋須多說。其實不然,有些人屢屢出事,就是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的明證。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憑我的水平和知識沒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留待教授和學者們去解答。但是,“位卑不敢忘國憂”,憑我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人生的感悟,卻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對此問題有興趣的同志共勉。

  二

  過去,在教學工作中,不少學生問我:“孫老師,一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理想?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我總是告訴他們: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和人民的命運聯絡起來,追求集體的幸福和繁榮,才是高尚的理想,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他們對這個回答總感到空泛。在物慾橫流,拜金主義嚴重,一切向“錢”看的今天很難辦到,他們感到困惑。

  我記得20世紀50年代,那時人們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青少年都把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以及保爾當作學習的榜樣,甚至有人恨自己晚出生幾年,不然也會奮勇殺敵當英雄。大家把投入到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和光榮。

  有人或許會說,這些都是過去的事,5、60年代的人才那麼想和那麼做。現代人最講實惠,“錢”才是實的,一切都是虛的,人人想發財,爭當“能賺會花”的英雄。若說有這種想法的人是部分尚可,若指全部,則是近於誣衊。

  我承認現在有些人視錢如命,為了錢,坑、蒙、拐、騙,貪贓枉法;有些人對理想信念淡漠了,對英雄也缺乏追求。但也不可否認這樣一個事實:不少青年積極進取,樂於助人,踴躍參加青年志願者活動;全國每年湧現出大量英雄模範人物,像牛玉儒、丁曉兵、任長霞等對人民無限忠誠,對理想信念始終堅如磐石。這些人,都是中國的脊樑。

  三

  青年人富有理想,最重視人生價值。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我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理想和追求。人生在世如果沒有理想和追求,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話說回來,誰能找到一個即沒有理想又沒有追求的人呢?只要是人都有理想和追求。

  俗話說:“人各有志,不能強勉”。憲法就有規定:公民有信仰自由。有信仰馬列主義的自由,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唯物論的自由,也有信仰唯心論的自由。當然,這中間有個是非問題,以及信仰層次高低之別。讓我們看看不同階級、不同時代人的理想和追求,從而決定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理想和追求。

  資產階級認為,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為了追求個人的名譽、地位和物質享受,也會有強大的動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有些亡命之徒,為了金錢和享受,鋌而走險,什麼壞事都乾的出來。不管資產階級說得多麼好聽,骨子裡還是為自己,為少數剝削階級的利益而奮鬥。他們追求的結果是多數人受苦,少數人享樂。這種“私”字當頭的追求,說得嚴重一點就是罪惡、至少是不高尚的追求,低階趣味的追求。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私有制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私”是有功績的。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還會起一定作用,我們還會調動這部分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服務。但是,無數事實證明,“私”字是萬惡之源。特別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人有了“私”心而不能自拔,任其惡性膨脹,必將掉進罪惡的深淵。

  從古至今,大凡有作為的人,為人類有所貢獻的人,歷史上留有美名的人,無不是一些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公而忘私的人。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至今仍為公而忘私的美談。司馬遷寫《史記》,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們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他們不為個人榮華富貴,而為平民百姓造福。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民族危難關頭,縱令皇帝降敵,他也奮起反抗,至死不屈,留下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我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大好河山面臨瓜分的危難時刻,廣大勞動人民和有志青年,無不與敵人浴血奮戰。民主資產階級革命家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康有為寫下了《大同書》,孫中山提出“天下為公”。

  舊社會一些志士仁人、愛國者,有遠見的政治家、文學家,一切有出息的人,都有一個為民造福、為國建業的大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至今仍不愧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標準。

  當然,一個人的理想和追求,受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不可能有超越時代和階級的理想和追求。

  自從馬克思主義問世以來,無產階級擺脫了剝削階級對人生和理想認識的侷限性,把解放全人類作為己任,在全世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同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和前途聯絡起來,為實現人類最美好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社會奮鬥終生,在當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才是最偉大、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有了無產階級的理想,就有無產階級的生活目的。人為什麼活著?怎樣生活才有意義?請聽聽有志青年的回答:“我活著是為了別人活得更好,人生的目的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得更精闢:“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貢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自由解放而鬥爭。’”以上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四

  當前,不少文章在勸說人們,為了健康長壽“要淡泊名利”,“要與世無爭”,“要清心寡慾”,提倡“難得糊塗”。這些說法不無道理,尤其是對離退休老人的養生保健大有裨益。但不可推而廣之,一概而論。尤其是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國內競爭異常激烈,不進則退,還應提倡趕超和拼搏精神。

  人不能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一味清心寡慾,片面追求健康長壽。長壽好,但不是終極目的。人,一要生存,二要發展。要發展,就得創造財富。為了創造財富,就得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一切邪惡勢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包括財物、肉體、精神,甚至生命。人怎樣對待犧牲呢?犧牲他人為自己,那是卑鄙無恥,是渺小;犧牲自己為他人,那是高尚。人人爭做高尚的人,社會才能和諧和共榮。

  一個人的生命有價值,就在於能把個人的生命聯絡在群體的生命上面,把個人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愛、更多的歡樂,甚至更多的眼淚,除維繫自身的生存所需,也拿出一部分送給他人,這個社會才能達到和諧,充滿友愛。只有把個人的命運同集體的命運聯絡在一起,把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擺在個人利益之上,去追求集體的幸福和繁榮,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個人的幸福也就淋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三:實現理想與人生的責任

  人生是對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燈,而責任則是實現人生理想和事業成功的有力保證。人生如果失去了理想,就會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人生一旦失去了責任,則意味著理想的實現失去了保證。因此,人生既要有遠大的理想,更要有高度的責任。

  首先,責任與理想聯絡在一起。理想是一個人靈魂的寄託,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沒有理想;理想是基礎,是責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沒有堅定的理想,責任、能力、形象就無從談起;理想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和動力。回顧黨的發展史和執政史,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共產黨員,正是以“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理想為方向,為動力,不論碰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以無私奉獻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黨組織和黨員的崇高威信。***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

  一個追求進步的、正直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與責任相關聯。責任是什麼?簡言之,責任是份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理想,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這對共產黨員來說是他們選擇的信仰;對公民來說,實現階段的共同理想、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南巡談話以來,上海人民就是遵照***的囑託,“抓住二十世紀最後的尾巴”,以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聚精會神扭住經濟建設不放,上海的建設步伐邁到了中國的前列,顯示一種時代的責任意識。如今邁入“十二五”期間,我們觀察形勢,看成績,產生自信心;看問題,產生責任心。努力解決目前的主要問題,形成“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戰略,也是一種責任意識的表現。

  責任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來區分,可以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去認識。責任無處不在,存在於生命的每一個崗位。父母養兒育女,兒女孝敬父母,老師教書育人,學生尊師好學,醫生救死扶傷,軍人保家衛國。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祖國承擔並履行一定的責任。責任有不同的範疇,如家庭責任、職業責任、社會責任、領導責任,等等。責任是一種客觀需要,也是一種主觀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一切追求文明和進步的人們,應該基於自己的良知、信念、覺悟,自覺自願地履行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獻。責任和權利是對應的統一的。責任是種義務,有了義務才有權利。享受一定的權利,必須盡到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盡到一定的責任,才能享有相應的權利。

  認識責任的倫理含義,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市場經濟情況下責任與自由的關係。這個關係的把握,是社會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重要著力點。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人又是社會動物,人們如何共處一體,既有享受自由的各種權利,又有社會穩定的秩序,就會形成各種社會的法則和道德規則。這些法則、規則的建立、被認同、被履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門藝術。

  自由與責任,分別同一系列的概念相聯絡。人類追求自由的天性聯絡的概念,諸如個性、慾望、自主、民主、獨立、個人權利和權力、自我選擇、競爭、爭勝、利己、個人才能發揮、享受、消費、非理性情感意志的滿足、個人活力顯現等。責任則與另外的概念相聯絡,諸如共性、集體、抑制過度慾望、共識、權威、統一、相互認同和理解、理性、適度消費、服從、讓渡、同情、互助、謙讓、利他、秩序、穩定等。

  作為人類社會的存在,以上兩方面的需求和功能都需要滿足,離開了哪方面這個社會就會不健康、不正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相比之下,後一方面更重要於前一方面。後一方面反映整體的生存和發展,前一方面反映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麥迪遜說:“人們可以有秩序而沒有自由,但他們不能有自由而沒有秩序,必須先有權威,然後才能對它加以限制。”安東尼·吉登斯在提出“第三條道路價值”時說到其中的價值:“作為自主的自由,無責任即無權利”。當然在整體穩定的情況下,前者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吉登斯也說,“無民主即無權威”。

  那麼,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由與責任的關係是如何規定的呢?市場經濟是人類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很好的資源配置方式。它以市場需求為生產的訊號,以生產單位為獨立的實體,獨立自主地生產,生產出的產品在市場價值平等地交換,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為這種生產方式開發生產者與自己利益相聯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此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性資源配置的方式所調動的社會能量超過了其他方式。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由與責任的問題日益放到社會要關注和解決的課題上。新階段由於多種經濟成分的充分發育,利益主體日益多樣化,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人們的自主性、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增大,有自己更多的思考空間、活動空間,也有更多的責任空間。這種責任有他律的部分,更有自律的部分。而且,市場經濟的有限負責,也日益進入到人們的經濟生活之中。

  理想不等於現實,理想的實現往往要通過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曲折之路,而克服艱險的過程更需要加強責任心,不畏難、不後退、不達目的不罷休。責任的樹立,不僅能為我們的理想指明方向,更能要求我們要時刻銘記自己肩負的重任,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