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高考作文素材

  每一位高考的考生都清楚,一個優秀的作文素材可以為作文增添不少特色,讓作文富有生機。所以學生更是要多積累一些最佳的素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1:我手寫我心

  明代公安派作家有著這樣的為文之風:“為文必獨具一格,不拘性靈,非以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在我看來,這便是對“言為心聲”的最好詮釋。

  你心中汩汩然流淌著的是什麼,你筆下流淌出的也應是什麼。怪俠金聖嘆有二十四個“不亦快哉”流傳於世,那便是他的心中所想著的人間愉快。但現今社會或者說是古今社會上總有藝術家不能使其為人與作品相稱的現象,究其根源,原因大致分為兩種。

  一類是作家在虛名浮利之中失去了自我,淪為了全為稻樑謀的“作家”。李紳因為寫《憫農》而聞名內外,卻不想他後來竟成了一個奢侈無度的豪紳,他的為人也就不能與詩中所云相稱。另一種情況便是難言了,雖有“物不得其平則鳴”之說,但在一定的社會壓力下,有時“鳴”卻是極為困難的。李賀詩中雄奇的想象,奇詭的詩風看似另類,卻恰恰包含了他懷才不遇之悲憤。至於晚唐李商穩,其眼中的蠟燭泣淚也是他的胸中之苦悶,只是無法直接訴諸筆端。

  曹丕《典論·論文》中有言,“大丈夫見意於篇籍,寄身於翰墨,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句聲自附於後。”在科技發達言論自由的今天,我們應強調“我手寫我心”,而不是無病呻吟或是穿蠹經史,一個現代公民應能夠並且能夠恰當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用文字指點江山。

  現今社會已基本沒有“難言”的限制,我們要做的便是守住一顆本真的心,不沉浸於蝸居虛名,而忘記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喚醒人類良知的作用。作家陳遠曾在訪談中這樣說道,美的本質是真,倘若過分追求美以致失了真,便背離了寫作的方向,先有真然後有美,我手倘若寫的不是我心,而是一些矯揉造作的故事,那麼美就不會存在於這些文字之中。

  先為真人,後為真文,此美之所源也。韓愈筆下的李願使為一真人,他窮居而野外,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於是他成就了隱士的美名。我想,真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而且,這種真實的靈氣也會通過文字展現出來。

  我手寫我心。長杯芳草,喜木美竹,皆可入心,皆可入文。不必拘泥於外在而含真,穿過重重花徑,自有云白山青。

  2: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鬆聲中屹然不動,年復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面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待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這一舉動曾經引來世人唏噓不已,只有大師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隻言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彷彿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眾目已待,太多的眾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象,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同樣存在著人的空間裡,我們不免發現古人的自我認識相當清醒。太多的文人騷客,彷彿除了寫作與習畫,其他的事顧及很少。李賀說:“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謝如枯蘭。”才二十歲的人,心旌已經襤褸,像他這樣的年齡,正是旁人急於升官進仕,正是他人期望宦達的年代,而他卻不顧暇這些,當後人抽絲剝繭地開啟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產物發現,悽美與驚豔——這樣令人驚訝的精神果實,惟獨沒有蒙翳。

  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為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但只是在無功利的同時,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裡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著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擾,在他們心中自己選擇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業家勞心勞神,政治家殫精竭慮,只有有心人才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成功的魚群,最終他會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整個大海。

  閱卷老師點評:該文分別選取了兩組人物,他們面對別人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通過自我認識,有的堅守自我,有的“走向輝煌”,充分地證明了“自我認識”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主旨突出。全文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生動豐富。

  3:距離,讓你我更美

  曾經,我們對飲於清輝之下,賞明月,共話嬋娟;而如今,小學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顆死寂的星球。那麼,再當你執起酒杯時,是否還有"但願人長久"的憂情?愈近的距離,讓充滿詩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帶來便利、知識的同時,也將我們僅剩的一點意象剝奪了。在對美好的事物進行追求時,我們是不是更應存一份謹慎之心,與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離,讓美好的事物更美?

  行走於心靈,徊徉於紅塵的林徽因便是如此。當一位才華橫溢的小生為你作出人生第一篇詩歌,當一位才子手執一把油紙傘在雨巷中靜靜守候只為與你擦肩而過,敏感的心難道不曾為此動容?然而,愛情至美,青澀的花果採摘下恐怕終究會成為一枚苦果的。於是,你保持了一位女子的堅守,選擇了一個合適的距離,讓兩個人的故事被傳為佳話,而不至於讓徐志摩和自己都受傷。在這若既***即***若離的朦朧距離中,他們在對方眼中都變得更美好了。

  張愛玲曾經說:"白的天上是一輪明月,而紅的則是牆上的一灘蚊子血。紅的成為了一朵紅玫瑰,而白的便成了一粒飯米粒。"她這般說,自己也確有這般體會。曾經,她相信愛情,相信胡蘭成,然而情感與空間距離的愈來愈近,卻將兩人都撕扯得體無完膚。距離的接近並沒有給他們之間以絲毫的美感,反而讓他們之間的距離更遠。

  在科技館中,曾經保持著一份童真,對著美麗的蝴蝶有著無限的幻想的同學們是否依然有著對美的幻想?看過蝴蝶的翅膀結構後,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看見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與詩意,而只能聯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結構了。

  紛繁的世界裡,我們保持人與人之間的一線距離,人與物之間的一尺距離,人與事之間的一丈距離。或許,曾經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讓你回味無窮;拉近一線距離,那些曾經美的故事、事物會在瞬間瓦解。

  保持一線距離,別讓顯微鏡破壞了你,更遠你在我眼中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