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散文具有意境的方法

  散文意境;意境是指生活圖景與思想感情融合體;意生境、境生象外、意與境渾、虛實相生即虛與實,境由意生,境生象外即人境、事境與物境的常見的意境關係,人事物三者齊一即主客體的統一,意與境渾即情與景的交融,真與實、表與裡、個性與共性意境的心領神會即創造與再創造。那麼怎樣才讓散文具有意境呢?

  

  意境又是情、理、形、神在藝術形象中的和諧。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表現、虛實相生的結構特徵和韻味無窮的審美特徵。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所描繪的客觀物境、生活圖景相交融而熔鑄在作品中的能夠把讀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間的藝術境界。它是內情與外物、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的辯證統一。

  意境,語言、文化、是三者相互依存;語言既是散文的基石,又是人類交流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一個靜止的系統,只有被使用以後才轉變為話語,要使散文的語言美必須從語音、詞彙和句式三個方面的審美意境傳遞入手。因為構成散文的基本實體單位不同於詞、片語、句子和句段等自然的語言為單位,散文則從內容、到形式,從技法、到審美,都和傳統散文血脈相通。而中國的傳統文學向來有著明確的審美標準——那就是意境。意境作為中國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中一個傳統的美學範疇,它是一種主客觀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物我一體、情景兼融的藝術境界,從某種程度上說既是一種人化的物境,又是一種物化的人格。它是作者對客觀世界詩意的勾勒,也是讀者對文學作品詩意的解讀。意境源自作者與讀者靈動的內心世界,是心與心進行交流時獨特的精神載體。

  散文意象、意境作為一種融合主客觀為一體的空靈之境是由外在世界和內在感悟構成,離開內在感受,外在世界便是一種客觀實在,離開了外在世界,內在感受便失去了依附之物,由於內在感悟的私人性和不可傳遞性,因而,作為主客觀之物的意境也具有私人性和不可交流性。意境的交流只能通過對同一或類似的外在世界中的描述,大致確定散文交流活動的雙方處在同一或類似的外在環境,然後誘發讀者的感悟,以增加他對類似外在世界的領悟能力,最終實現對意境的交流。

  從鑑賞角度來看,意境是一種審美感受;從寫作角度來看,散文內容豐富,涉及到社會人生各個領域,而思想感情與大眾、與時代、與國家是息息相通的。這種追求是人的心靈嚮往之“愛”、“美”、“自由”、和真善美的思想的意境進入人的審美心靈狀態,並對個人的文化品格、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有所取捨,形成一種獨特風格,溫和與優雅、節奏舒緩、信筆信腕、任心而談,使人文意蘊豐富、語言形象生動、心境自然靈動、意境深遠悠長和諧、舒捲自如地抒發個人思感,並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也最能考察一個人體驗、感悟、鑑賞的程度和水平;作者憑藉精巧的謀篇佈局,巧妙的措辭選景,手法與技巧,以及意境的生成,形成了象詩一樣的跳躍、靈動、飄忽的節奏,來渲染氣氛,創造出意境。

  筆者看過大量的好心情的散文發現:情感穿透力、文化穿透力、思想穿透力才是“散文”生命力的源泉。在散文中,多數作者能將情感的本質,表現為情感之真、情感之善。這正是對個體生命的俯仰低昂,正是悲憫滄桑的人間情懷,才使得散文意境在主客觀的水乳交融中,獲得了純美的精神向度。意境是散文的藝術表現形態,是作者內情與外境融洽而產生的藝術境界。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其意境的建構需要結合外在的語言因素,貫穿全文的情感以及形象生動的意象。接受美學將讀者置於審美過程中的主要參與因素,意境的形成依賴於讀者的理解與接受。結合各種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段,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使作品委婉深切、謹嚴細緻、真醇樸實、意境深邃,頗其審美意義。

  從另外這個角度考察好心情散文的得失,清醒地看到,有的散文作品,思想感情乾癟,技巧平庸無奇,創造不出美的意境,沒有新的啟示;或者格調輕浮,索然寡味,缺乏感人的力量;或者囿於成法,生搬硬套,令人生厭;或者堆砌浮詞豔句,情淺意薄,過目即忘。這些問題主要的並不在於散文如何精心地創造意境的具體方法和藝術技巧,而恰恰在於被人們所常常疏忽的對散文意境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論的認識上。我們不難發現散文的成敗,其實與題材無關、與概念無關。有無意境,才是判斷其文學性、判斷其藝術價值的關鍵。試圖解決某些難點,探索某些盲點。診斷其審美正規化及其影響,窺探作者的精神文化心理與時代精神狀態。

  筆者認為一方面;散文是詠物抒情的短篇文章,意境深遠,文詞優美,以形象感人,用激情動人,取材靈活,手法多變,語言精煉,散文這枝鮮花,精粹警策的,玲瓏剔透的,情真意切的,使人讀後感到醇厚香甜而歷久難忘的為數不多。散文的情感、意境、哲思、語言以及形散神聚的整體形象,為我們把握散文的美提供了多方位的視角。於是,我們有理由來關心和呼籲,從而讓作者比較準確地描述,獨特的審美規範,即一種把敘述性、知識性、哲理性與情趣相統一的審美正規化。讓散文象詩那樣有意境美,讓散文這枝鮮花開得更加多姿多彩。

  另一方面;意境是散文美的靈魂,散文作品意境濃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摯,是人審美素質培養最好的文字。優秀的散文作品往往通過逼真的藝術實象,表現深刻的精神內涵。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人境***、流動變幻的生活情景***事境***、交迭更替的外部環境***物境***,是散文中最為常見的意境型別。它們以濃郁的生活實感和強烈的藝術美感,直接作用於讀者的感官和心靈,讓讀者沉浸其中,回味無窮。意境的再創造體現了散文的高格調審美價值取向,是作者的理念跨越以實化虛的境界,探求“超以象外”的深層次的意象昇華。探索現代散文風格辨析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方法,為散文風格學的理論建設略盡拋磚引玉之義務。

  情感是散文的驅動力,那麼,智慧是散文的頭腦和視野。後者只有在前者的促動下,才能轉化為散文的骨血。那些情文並茂的散文作品不僅包含了知性與感性,它們還注重從二者的統一當中,生髮出特殊的意境。散文意境的感性源自散文的真實與個性。在散文中,人類情感的本質,表現為情感之真、情感之善。正是個體生命的俯仰低昂,正是悲憫滄桑的人間情懷,才使得散文意境在主客觀的水乳交融中,獲得了純美的精神向度。

  筆者認為,一篇好散文,在寫景、敘事、狀物能夠使散文富有感性;而抒情、說理、表意這三項則抽象而帶主觀,使文章知性十足。在處理感性和知性時,最理想的狀態應是“相濟”,不以理絕情,亦不以情蔽理,而是維持情理之間的某種平衡,亦如完整的人格,表現出兩種相對本質的調和。一篇知性文章因結構、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知性包括知識和見解,表現在作品中,它是智慧的自然流露。比如在好心情哪裡有的作者的選材多專注於關中地區具有鄉土特色的景物和人與事,用溫馨的筆調、充滿柔情與愛意的敘事來完成他對於鄉土的審美觀照,風格清新自然,簡潔明快。作者在散文創作呈現出另一番景象,他似乎漸漸消失了關注現實世界的興趣,轉而越來越沉醉於個人的小天地,文中出現較多的是對“自我”的關注,並漸漸形成自我陶醉的審美取向。創作風格不斷更新和完善,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及表現是與作者生活的環境、時代以及個人的出身、經歷、性格和遭遇密切相關。

  筆者從大量的文章中得出一個結論,散文是最能表現作家主體人格與精神世界的藝術,散文中所顯現的“自我”更是散文家心靈與精神不可磨滅的印記。因此,對一個作家來說,散文中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自我”的投射,以個人經驗、情感變化為線索,在散文中傾訴自己對社會、時代變遷的理解,對他人、自我變化的感悟,作者透過自我心靈的觀照,也能折射社會的發展、時代的更替。深刻地表現人性、表現自我,即是深刻地表現社會,而個人的感情經歷又是最真切最可靠的。真實地揭示了作者其內心世界及創作的心路歷程。散文“自我”的不斷演變中去觸控作家心靈的脈動。在這心靈的跳動中既充滿了作家對文學理想的追求與生命激情的閃現,也不乏自我精神追求中的矛盾顯露與人生無法逃避的困惑的展示,甚至迷茫。惟其如此,一個作家真實的“自我”才展現在我們面前。這種變化,既是散文內容、文體上的創新,也是作家人生觀、世界觀的變化。

  人向自然生成的過程中,通過物我相親達到物我同化,進入物我兩忘的超然。在寫作過程中從景切入,歸結為以下幾點:季節感、色彩感、畫面感、動態感、朦朧感、空靈感。以情聚焦,其特點則體現在下列幾個層面:景與環境、景與情節、景物與人物、景與情、景物與心理刻畫。總之,物化於情,情化於物;哀中寫景,景中抒哀;互動溶鑄,雙向建構,是“文學”自然美營構的總規律。意境是散文藝術的至境形態,是作家精神境界、聯想技巧、美學觀點及藝術構思等方面的經驗結晶,是散文思想的真諦及其藝術魅力所在。在理解與把握散文意境的再創造,有益於散文創作水平的提升,也有益於散文鑑賞水平的提升。

  最後,筆者看到,由知識精英身份轉變為平民心態;由過去高高在上的指導、宣教轉換為一種平等的坦誠交流。這是文壇上出現一個醒目的文學現象。比如學者散文、文化散文、女性散文、新生代散文等散文現象已經引起了理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作家善於通過有限的物象、意境、進入無限的時空,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悟。這種帶有哲理性的感悟,是散文知性的最高層面。散文意境擅長把握內在的情感節奏,它在正常狀態中表現著感覺和知覺,它用趨於家常的方式傳遞著樸素真摯、明朗豁達的平民精神。作為中國文學的審美核心,散文的意境首先會被飽滿的時代精神,深深地浸泡。把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瑣屑的人、事、物,往往蘊涵了生命的常理。這些常理也許無關乎時代、無關乎宇宙這些巨集大的命題,但正是這種對尋常事、平凡物的深切關注,使得散文擁有了深遠的意境、永恆的魅力。散文的核心所在,其實不僅僅是文體問題,它更是一個審美問題。散文的發展走向,亦取決於人們對散文審美特質的認識與把握。在這種情況下,對散文意境的探討,從探索表現散文的意象、對語言的革新、語言的質料、節奏等方面的技巧入手,開拓散文創新,創造了一種既靈動、深摯又鮮活、雋永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