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冉閔有哪些相似之處
中國歷史上能征善戰的將星不少,然而稱得上“戰神”的卻寥寥無幾,縱觀整部史書,歷朝歷代能擔此美名的,除了義薄雲天的關雲長,接下來就得數秦末的西楚霸王項羽,及冉魏王朝的建立者——武悼天王冉閔。
項羽和冉閔的相似之處
後世之人常拿這兩位蓋世英雄做比,主要是武力值與歷史功勳方面的對比,不可否認,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這兩位英雄豪傑身上確實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且不說他二人一樣有以一當百的蓋世武功,一樣有心懷天下的壯志抱負,就連人生謝幕的最後一刻,他們也演繹了同樣悲壯的英雄末路,令人不禁感慨,古來征戰沙場的神勇義士,是否有著殊途同歸的悲劇命運。關於西楚霸王的傳說,筆者自幼常聽長輩們提起,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代梟雄,耗費四年之久與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劉邦爭奪天下,最終竟被韓信以一支笛子吹散了百萬軍心,命絕於烏江之畔,此生不見江東父老,空留一折《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引得多少後人揮淚紛紛。有人說項羽屠殺秦國降將,盡失民心,乃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筆者不置可否。
然而歷史總是如此相似,數百年後,五胡亂華的時代來臨,被稱為漢家英魂的冉閔再次重演了西楚霸王的宿命,在屠盡五胡,將中原大地上的***勢力逐出塞外的同時,自己成了雙手沾滿鮮血,為異族百姓所不齒的屠夫,而遭到了瘋狂的報復,直至兵敗身死。身後英名,千秋功過,留於後人評說。
冉閔是誰
冉家世代都是將領,祖先曾是漢朝的都督,石勒在擊敗陳午時,冉良年幼,被俘虜。冉良在後趙長大後,改名為石姓,替後趙打下許多勝戰,被任命,封為王侯。
冉閔長大後,逐漸顯露了卓越的將領才能。跟隨石虎多次征戰,一次石虎打了敗戰,所有趙軍都潰敗而逃,唯獨冉閔所帶的軍隊安然無恙,此次戰爭後,冉閔在趙國樹立了聲威。之後在東晉派軍征戰後趙的時候,又親自打敗東晉軍隊,斬殺東晉,戰功顯赫。冉閔的勇猛讓漢族,胡人的將領都懼怕。後趙王石虎去世,石虎後代繼位,畏懼冉閔功高蓋主,屢次圖謀殺掉冉閔。後趙政權爭鬥,石氏家族多次謀劃除冉閔卻沒有成功。石氏又在趙國推行許多抑制冉閔權勢的政策,引起朝中許多人不滿。在最後一次擊敗石氏謀害陰謀後,冉閔決定自立為王,他把趙王幽禁起來,有下令趙國願意跟隨他的自願留下,不願意的自行離開,結果趙國胡人選擇離開。。冉閔看到這種情況開始釋出了殺胡令,聲稱只要殺胡就是立功可以封官進爵得到重賞。一時間趙國胡人被屠殺殆盡。冉閔又滅了石族,建立冉魏政權。
他的殺胡令,得到了趙人的積極響應,令無數胡人被屠殺,使得胡人紛紛逃離趙國,給殘忍對待漢族的胡人強有力的打擊,為漢人在北方的生存爭得了一線空間。也是因為此後人對冉閔評價很高。
冉閔建立魏國以後,曾經向東晉要求出軍一起復興漢族,遭到拒絕。冉魏開始征戰北方意圖統一北方政權。然而冉閔在多次戰爭中判斷失誤沒有聽進勸諫,剛愎自用,最後魏國漸漸衰敗,在和鮮卑族人對戰中被誅殺。
冉閔以勇猛善戰聞名,是優秀的軍事家,但政治外交上不夠睿智,使得冉魏政權最後覆滅,死後被追諡號為武悼天王。
冉閔怎麼讀
冉閔,又名染閔,是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被稱為冉閔大帝,死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他的後人也稱他為平皇帝。“冉閔”兩個字第一眼看到或許有點陌生,實際拆看看,就發現這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字,讀做“ranmin”都是第三聲。
預知其音,先曉其意,我們先講一下冉閔名字的由來。“冉”是漢姓,而冉閔卻是長在胡人之家,身為石虎的養孫,最後稱帝建朝。說到冉閔的姓氏,就不得不介紹一下他的家族歷史。冉閔家族世代都擔任牙門將,他的祖父曾經擔任漢朝黎陽騎都督,他的父親冉良也威武過人,戰績頗豐。後來,冉良被石勒俘虜,並被石虎收為養子,後被封為西華候。當時的冉閔和父親一同被編入石家,改姓為石,所以冉閔也名石閔。即使改了姓氏,冉閔也從未忘記自己漢人的身份,並在後來企圖以屠殺胡人來振興漢族。
《詩經·東山》中有云:“序其情而閔其勞。”“閔”同“憫”還有憐憫,憫唸的意思。但是,冉閔似乎並不是一個有仁慈之心,懂得憐憫他人勞苦的帝王。無論是最初勸諫石虎除掉苻洪及其兒子,還是後來下令禁閉城門屠殺胡人,冉閔都將冷酷無情詮釋得淋漓盡致。不管他是出於自保還是為了振興漢族之大計,發動事變,種族仇恨,屠殺生命的做法都無法得到我們的附和。
有人說,冉閔建立冉魏政權,啟用漢人,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處於風雨中搖搖欲墜的漢氏家族。這話也言之有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冉閔確實是一個民族英雄。英雄的名字我們當然不能讀錯,大家一定記得讀“ran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