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第六單元同步作文話說陶淵明

  陶淵明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位非常優秀的田園詩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1

  陶淵明的世界那麼迷人,令我陶醉。

  一杯香醇甘洌的美酒,一篇沁人心脾的菊花,一座晚霞飄逸的南山,這就是陶淵明隱居鄉間的那個世界。一座茅草屋是他的棲身之所,屋後的那五棵平凡的柳樹是他的夥伴,平淡的菊花是他的知音,雲霧飄渺的南山是他的憧憬。品讀他的詩文,欣賞他的風景,尋訪他的世界,我陶醉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採著鮮黃的秋菊,遠望平靜的南山,誰人不沉醉在這幽靜、自然而又一塵不染的地方。

  春日裡,幾棵柳樹在屋後襬動著身姿,門前的桃樹李樹花兒正豔,花香陣陣撲鼻,陶淵明興奮了,笑吟“榆柳陰後簷,桃李羅堂前”,欣欣然地把自己稱為五柳先生。秋天中,菊花開滿了院子,一望無際,淡淡的清香幾乎瀰漫了整個世界,遠山那邊,成群的歸巢之鳥從天際劃過,於是先生髮出了“群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嘆。也許正是因為對家鄉的眷戀,才使他辭官歸隱田園吧!

  沉醉在陶淵明的世界裡,正如“醉臥東籬下,夢筆寫人生”,充滿了對淡泊人生的迷戀。在陶淵明的世界裡,自己早已經與菊花、柳樹、鳥兒、風兒,以及山山水水融為一體,分不清你我。靈魂早已被大自然的景色感染,一草一木總關情,“心共白雲遠,桃李情誰傳”?

  “採菊釀詩酒,悠然下千言”,菊花是靈魂的香味,是五柳先生靈魂的棲息地,醉臥東籬下,把酒就菊花,美酒和著清新的秋菊,讓人半醉半醒,迷離,悠然自得,樂此不疲,“秋菊有佳色,回首笑落英”,有秋菊日夜相伴,而高官厚祿、富貴榮華又算什麼?

  陶淵明,做了個小官就看破了紅塵,逃離了世俗的煩惱,遠離喧囂,41歲,正是大有作為的年齡,可是他選擇了歸隱田園。他喜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正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醉倒在菊花裡,醉倒在南山下,醉倒在柳樹旁。我沉醉於他的筆下,沉醉在他的靈魂裡。

  陶淵明先生早已仙逝,可是時過境未遷,今天的我們,置身在車水馬龍之中,生活於高樓大廈的密林下,被甚囂的世塵所包圍。此時此刻,品讀陶淵明的詩句,與先生的靈魂共舞,就對先生的情境嚮往不已。一片淨土的世界,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篇2

  在我的夢中,常出現他的身影:他站在種滿菊花,溪水半繞的庭院當中,俯身輕嗅菊花。牽牛花綻放、盤繞在東邊的籬笆上。一聲雞啼,微微驚擾了他,和靜靜的菊花,他抬起頭,望向深遠的南山……閒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依為伴,樂在其中。所有的塵喧往事,紛紛擾擾,他都置之不理,雖然“結廬在人境”,但是“而無車馬喧”,彷彿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

  酒,是他的鐘愛;詩,是他的精神寄託;菊,是它的品質化身。他,就是我心中的陶淵明。

  有人說,陶淵明的忘世不是隱逸,而是逃避;有人說,他不是“性嗜酒”,而是借酒消愁;也有人說他不是“居陋室而不悲”,而是無能為力,或已經麻木。但依我看,並不是這樣。在如此腐敗的統治下,每個文人才子“初出茅廬”時,哪個不是懷著書劍報國的遠大理想,去叩擊朝廷的大門,可真正落的好下場的又有幾個?!現已“世人皆醉”,只靠幾個人的“我獨醒”又有什麼用?倒不如陶淵明,遠離繁雜的社會,不與貪官同流合汙。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銜觴賦詩,自娛自樂,閒庭信步,自由自在。

  他之所以“居陋室而不悲”,是因為那裡沒有汙濁;他之所以“簞瓢屢空”,還能“晏如也”,是因為他有精神食糧;他之所以不因莊家“草盛豆苗稀”而急躁惋惜,是因為他始終“願無違”。

  我,深深地為他“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之閒情所羨慕;我,深深地為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所折服;我,深深地為他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所感慨……他,已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心中,他,遠離塵世,內心是滿載的純潔;他,沒有繁雜的思想,只有單純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陶淵明那樣,用一顆真摯、純真、屬於自己的心去面對他人,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篇3

  陶淵明,字元亮。淵,意為深,明,意為明智;元,意為善良,亮則為正直,明亮。

  淵

  生活是現實的的,因此培養了人們現實的性格。極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質的享受看得異常重要,在名利中掙扎,“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這樣的思想——雖然淺薄,雖然庸俗,卻在,很多人心裡紮下了深根。

  而陶淵明是如何呢?他曾為官兩次,結果卻都是辭官回家。第二次僅為官83天。一切都是因為他的淵。他的思想性格從及觀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 簞瓢屢空”,他也從來想過再入塵網,為“絲竹耳亂耳”,為“ 案牘勞形”。

  也許有人說陶淵明傻,做官有沒有什麼壞處,況且還有生活的經濟來源,何樂而不為?

  可陶淵明不為衣食住行,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樂。他拋卻了物質的迷惑,於是獲得了心靈宇宙的自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通。

  明

  陶淵明閒靜少言,不幕榮利且好讀書。是因為他明白了讀書的含義,看透了官場的險惡。

  讀書是要讀出自我,而不是考書法去最求名利。陶淵明是一個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多年在官場做著身不由己的事,陶淵明深感痛苦,與其以心為形役,讓心為形體所役使,倒不如忘懷的失歸隱山林。當然,他也為自己的抉擇感到無比快樂。“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便是他的明智與高於世人之外。

  元

  與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淵明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從《桃花源記》一文中便可看出。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的最高成就,寫於59歲。從對桃花源生活的描寫,表現了陶淵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貧富差距;人人都熱情好客;路不拾遺,老有所終,又有所養。這也是孫中山提到的“大同社會”。沒有戰亂,和平共處。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反對戰爭。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亮

  魏晉時一種“縱酒”的社會風尚。人們將豪爽地喝酒當成一種風尚。因此,當時出現了很多以酒為友的士人。

  陶淵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雖然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經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換做常人,若客人要走,總會“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淵明與朋友們的交往時直爽、正真、率真,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足見其“亮”。

  於是,淵、明、元、亮四字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淵明。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