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要怎麼學數學才能學得好
對剛剛步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如何對待數學學習,是一個很關鍵的轉折點,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初一數學學得好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一數學學好方法***打基礎***
1、細心地發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例如,在代數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中,很多同學忽略了“單個字母或數字也是代數式”。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絡。這樣就不能很好的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絡起來。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我們的建議是:更細心一點***觀察特例***,更深入一點***瞭解它在題目中的常見考點***,更熟練一點***無論它以什麼面目出現,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
2、總結相似的型別題目
這個工作,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我們的同學要學會自己做。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型別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
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在進入初二、初三以後,同學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複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覆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的一團糟。我們的建議是:“總結歸納”是將題目越做越少的最好辦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錯題
同學們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同學們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同學們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的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
我們之所以建議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是因為一旦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現在發現原來就是這一個毛病反覆在出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都不懂,現在發現原來就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解決。我們的建議是:做題就像挖金礦,每一道錯題都是一塊金礦,只有發掘、冶煉,才會有收穫。
4、不會的題目要積極提問、討論
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
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後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你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直到無法趕上步伐。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經過與同學討論,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靈感,從對方那裡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物件最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有利於大家相互學習。我們的建議是:“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
5、注重實戰***考試***經驗的培養
考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考試心態不好,容易緊張;二是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鍊。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做題中解決。平時做作業可以給自己限定時間,逐步提高效率。
初一數學學好需要的11個學習習慣
1、認真“聽”的習慣
為了教和學的同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聽邊思考。這雖然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卻是學習的根本。
2、積極“想”的習慣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始終置身於思維活動之中,這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隨著年級的升高,思考問題時應逐步滲透聯想、假設、轉化等數學思想,不斷提高思考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3、仔細“審”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也是做對題的根本。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學會抓住字眼,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旁註、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性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
4、獨立“做”的習慣
練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可是說是取得好成績最為關鍵的步驟。系統而獨立的練習技能鞏固知識又能找到不足,而深度練習是開拓思維,融匯方法的最好方法。
5、善於“問”的習慣
俗話說:“好問的孩子必成大器”。有些孩子喜歡自己鑽研,這樣固然很好,但有時候陷在自己的思維中不能跳出來反而限制瞭解題。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定要及時的問老師和同學。請教的好處不僅在於解決問題,而且還能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將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思維對照,舉一反三,做到這些可以說數學無難題。
6、勇於“辯”的習慣
討論和爭辯是思維最好的媒介,也就是大師們常說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凡事都是越辯越明,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不僅能碰出是相對的火花,還有學習的樂趣。
7、提早“學”的習慣
從小學生認識規律看,要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必須牢牢抓住預習、聽課、作業、複習四個基本環節。其中,課前預習教材可以幫助孩子瞭解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隨著年級的升高、預習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8、反覆“查”的習慣
培養學生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自覺性和責任感的必要過程,這也是新大綱明確了的教學要求。如果說會做題是拿高分的基礎,那會檢查題則是高分***滿分***的保障。
9、客觀“評”的習慣
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本身就是一種高水平的學習。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10、經常“動”的習慣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生的思維帶有明顯的具體性。在解題和學習時可以手腦並用,以動促思,對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舉例項加以解決,對較複雜的應用題通過畫圖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法,對模糊的幾何知識通過剪剪拼拼或實驗達到投石問路的目的。這樣不僅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而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11、有心“集”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問題多次犯錯。為避免同一錯誤經常犯,錯題本就是必須的了。高考狀元每科都會有一個錯題本,其實大多數學生都有,但用好的卻很少。用好錯題本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