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學心得體會

  高二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總結出來的心得體會,是研究好教學方法的重要資料。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希望能給你提供所需的資料。

  ***一***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

  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

  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瞭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

  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關係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係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瞭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髮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

  ***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絡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迴圈和轉化”等;聯絡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絡”、“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絡,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

  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絡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絡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係。”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絡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慧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

  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佈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佈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

  3.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複合系統示意圖”,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裡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係。

  又比如,在地質災害一節的教學中,關於地質災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師們忽略或一帶而過,我在講課中卻設計了一個學生小遊戲,讓學生模擬表演當災害來臨時如何冷靜避險、科學自救,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讓學生既瞭解災害發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災自救,使得地理教學與生活聯絡更密切,學以致用。

  4.抓住機會大力推進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資料,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定、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資料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隻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

  ***二***

  從XX年秋季試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來,經過二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校地理課改工作初見成效,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經過二年多的摸索、探討與實踐,我們認為地理課改首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把握好課標,使用好教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1、認真研讀和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地理教材的依據,各種版本的教材無一不是是圍繞課程標準編寫的。對於課標無論是教材的編者,還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們覺得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針對正文篇幅小、彈性大的特點,我們備課組的幾位地理教師每週都堅持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說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及規律,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有關的原理等。

  2、“帶活地圖”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影象,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影象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影象來設計教學,注意發揮影象作用,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技巧,啟發學生如何挖掘圖中的顯性資訊和隱性資訊,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影象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

  由於初中階段地理雖然是中考科目,但由於採用開閱考試,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懶於記憶,造成地理基礎非常差,進入高中後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上課時我們利用第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三維目標和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把一些陳述性知識變成生成性的知識,讓知識開花結果。

  4、營造探究式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①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圖片、多媒體動畫等,以創設一個新奇的環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直觀表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③注意發揮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並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

  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太難了。

  5、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絡,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鬆、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於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