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天空為什麼會有彩虹

  彩虹,又稱天虹,簡稱為“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雨後常見。形狀彎曲,通常為半圓狀。為什麼雨後天空會有彩虹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雨後天空有彩虹的原因

  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後剛轉天晴時出現。這時空氣內塵埃少而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因為仍有雨雲而較暗。而觀察者頭上或背後已沒有云的遮擋而可見陽光,這樣彩虹便會較容易被看到。

  一般人們從虹出現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測當時將出現晴天或雨天。東方出現虹時,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現虹時,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卻很大。

  彩虹的明顯程度,取決於空氣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體積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鮮亮,小水滴體積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顯。一般冬天的氣溫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雨的機會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會有彩虹出現。

  事實上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可以看到整圈圓形的彩虹例如峨眉山的佛光。形成這種反射時,陽光進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後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後離開水滴時再 折射一次,最後射向人們的眼睛。

  光穿越水滴時彎曲的程度,視光的波長即顏色而定——紅色光的彎曲度最大,橙色光與黃色光次之,依此類推,彎曲最少的是紫色光。

  因為水對光有 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長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藍光的折射角度比紅光大。由於光在水滴內被反射,所以觀察者看見的光譜是倒過來,紅光在最上方,其他顏色在下。

  每種顏色各有特定的彎曲角度,陽光中的紅色光,折射的角度是42度,藍色光的折射角度只有40度,所以每種顏色在天空中出現的位置都不同。

  若用一條假想線,連線後腦勺和太陽,那麼與這條線呈42度夾角的地方,就是紅色所在的位置。這些不同的位置勾勒出一個弧。既然藍色與假想線只呈 40度夾角,所以彩虹上的藍弧總是在紅色的下面。

  彩虹的現象

  雙彩虹

  很多時候會見到兩條彩虹同時出現,在平常的彩虹外邊 出現同心,但較暗的 副虹又稱“稱霓”。副虹是陽光在水滴中經兩次反射而成。當陽光經過水滴時,它會被折射、反射後再 折射出來。在水滴內經過一次反射的光線,便形成人們常見的彩虹主虹。若光線在水滴內進行了兩次反射,便會產生第二道彩虹霓。

  霓的顏色排列次序跟主虹是相反的。由於每次反射均會損失一些光能量,因此霓的光亮度亦較弱。兩次反射最強烈的反射角出現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為有兩次的反射,副虹的顏色次序跟主虹反轉,外側為藍色,內側為紅色。副虹其實一定跟隨主虹存在,只是因為它的光線強度較低,所以有時不被肉眼察覺而已。

  晚虹

  晚虹是一種罕見的現象,在月光強烈的晚上可能出現。由於人類視覺在晚間低光線的情況下難以分辨顏色,故此晚虹看起來好像是全白色的。

  彩虹的觀測歷史

  中國古代觀測

  早在中國唐代時,精通天文歷算之學的進士孫彥先孫思恭便提出“虹乃與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的說法,已解釋了彩虹乃是水滴對陽光的折射和反射。

  孫彥先的發現後來也被宋代沈括的《 夢溪筆談》所引用及證實,且沈括也細微地觀察到虹和太陽的位置與方向是相對的現象。孫彥先和沈括等人對虹的這些發現比西方早了幾百年。

  西方觀測歷史

  1307年時歐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對陽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

  笛卡爾在1637年發現水滴的大小不會影響光線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來進行實驗,得出水對光的折射指數,用數學證明彩虹的主虹是水點內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則是兩次反射造成。他準確計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釋彩虹的七彩顏色。

  後來 牛頓以玻璃稜鏡展示把太陽光散射成彩色之後,關於彩虹的形成的光學原理才全部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