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寫鏡子的詩詞有哪些

  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那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李白《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月中帝子隱真香

  楓林碧水淺淡妝

  燈下天姿人不識

  唯對銅鏡自心傷

  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潔.

  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

  身時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試

  勿使惹沉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詠鏡

  年代:【唐】 作者:【駱賓王】

  寫月無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謝水,翻將影學冰.

  覽鏡

  年代:【唐】 作者:【劉希夷】

  青樓掛明鏡,臨照不勝悲.白髮今如此,人生能幾時.

  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嘆息君恩盡,容顏不可思.

  詠鏡

  年代:【唐】 作者:【張說】

  寶鏡如明月,出自秦宮樣.隱起雙蟠龍,銜珠儼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積翳掩菱花,虛心蔽塵狀.

  倘蒙羅袖拂,光生玉臺上.

  銅鏡要怎麼鑑別

  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瞭解。古代的銅鏡傳於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汙、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複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硃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淨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在此基礎上,還可通過聽聲、看形、辨鏽、聞味等幾個方面,來辨別古銅鏡的真假。聽聲就是通過敲擊銅鏡所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新仿的銅鏡和老的銅鏡在聲音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除了聲音上的辨別外,“看形”也是鑑定古銅鏡的一個方面,超過20釐米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製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除“看形”外,辨別銅鏡上的鏽和銅的味道,也可以對古銅鏡進行真偽方面的鑑定。從鏽上來說,新仿的銅鏡,它的鏽是後做上去的。採取了一些化學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鏽劃下來以後,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上面,可以用水來辨別。仿製品的銅鏡,將其放在水裡,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不沾水,有鏽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沾水以後,新仿製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一種是硫酸味;一種是臭味,鹼燒過的那種臭味;還有一種是銅腥味。就是剛煉出來的銅作成的銅鏡,也有一種銅腥的味道。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這裡所說的銅香味,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