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測光型別介紹

  我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拍照時,使用自動對焦的同時相機也在進行測光,不同的測光模式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那麼數碼相機測光型別有幾種?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目前測光的種類

  早期的測光只有通過被攝物體反射到鏡頭中整體平均的光線而得出曝光值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偶爾還能看到的平均測光。但是隻有這麼一個測光模式根本很難滿足 攝影師的要求,所以相機研發人員還開發了評價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區域性測光。這些測光的調整可以通過選單進行調節或者在機身上直接有按鈕調節。尼 康單反相機中具有的是矩陣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三種,佳能則以上四種都有。

  評價測光

  評價測光也被稱為矩陣測光、分割槽測光或者蜂巣式測光尼康稱為矩陣測光,而佳能即為評價測光,例如富士相機的256分割槽測光。這類測光的計演算法師為: 將取景畫面風格為若干個測光區域,每個區域獨立測光後再整體整合加權計算出一個整體的曝光值。多區評價測光是目前最智慧的測光方式,是模擬人腦對拍攝時經 常遇到的均勻或不均勻光照情況的一種判斷,即使對測光不熟悉的人,同這種方式一般也能夠得到曝光比較準確的照片。這種照片適合於拍攝大場景的照片,例如風 景、合影等等,這一測光方式也成為目前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最常用的,所以如果你不懂測光到底怎麼用,那就先用這一種即可建議在光線均勻的情況。

  最常用的測光模式,廣泛用於從風景到抓拍的多種場景。對畫面整體的亮度進行平均測定。

  不過,對於拍攝明暗反差較大的場景,用評價測光可能會出現亮部曝光過度或暗部曝光不足的情況。這時,應該考慮用其他的測光拍攝。

  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主要考慮到一些人拍攝習慣將拍攝主體放在取景器的中心,所以這部分攝影內容是最重要的,進行突出照片的重點。因此測光系統會將相機的整體測 光值分開計算,中央部分的測光資料佔據絕大部分比例,而畫面中央以外的測光資料作為小部分比例,起到輔助測光的作用,經過相機的處理器對這兩個數值加權平 均,得到拍攝的相機測光資料。例如尼康相機的中央重點測光佔整個測光比例的75%,其他非中央部分逐漸延伸到邊緣的測光資料佔25%的比例。這兩個比例的 平均值就是中央重點測光的曝光值。

  類似於區域性測光模式,但對周圍的光線也做出一定反應。適用於當被攝體位於中央位置時。

  在大多數拍攝情況下中央重點測光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測光模式,但是如果拍攝的主題不在畫面的中央或者拍攝逆光照片,最好就別用中央重點測光了。對於中央亮 度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拍攝場景,用這種測光模式會比評價測光更容易控制效果。另外,在拍攝一些人像旅遊照,這個測光模式也會非常實用,還有就是一些花花草草 之類的。

  點測光

  點測光模式可以避免光線複雜條件下或逆光狀態下環境光源對主體測光的影響。點測光的範圍是以數碼相機取景中央的小範圍區域作為曝光基準點,大多數具有點測光模式的相機在這個時候測光區域為1%到3%,相機根據這個較窄區域測得的光線作為曝光依據。

  僅對灰色圓形內的亮度進行測量。可用於強烈逆光等希望僅對人物面部亮度進行測光之類的場景。

  點測光是一種相當準確的測光方式,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太容易只能怪我,用這個測光點需要去掌握不少的拍攝技巧,慢慢學習吧。錯誤的用點測光所拍攝的照 片會有嚴重的曝光誤差。點測光只對很小的區域準確測光,區域之外的景物的明暗就不會因為點測光而受到影響,所以其精度會很高。掌握這種測光方式需要拍攝者 對所用的相機點測光有一定的瞭解,並懂得如何選定反射率為18%左右的測光點。

  說點測光的時候,點測聯動是一個不得不說的概念。通常相 機有多點測光,具備點測聯動功能的單反相機,在選擇對焦點的同時,測光點也同時關聯了這個點,對這個點進行點測光。如果不聯動,那麼對焦是選擇的點,而測 光永遠是中心點。 點測聯動功能在尼康高中低端機器上都有配備,例如尼康D90,尼康D7100,尼康高階機器D4S,而佳能只有在1D系列高階機上才提供,例如佳能 1DX。

  區域性測光

  測量灰色圓形部分的光亮。測光範圍相對較窄。可用於拍攝人像特寫。

  區域性測光是以拍攝場景中部分割槽域的亮度為參考來決定數碼相機的曝光值。與中央重點測光不同的是,區域性測光只參考區域性測光的區域,而完全花略拍攝場景中其他部分的明暗度。通常在拍攝場景中對超過5%的區域性區域測光,被稱為區域性測光。

  數碼拍攝陽光的六個小技巧

  技巧一:逆光拍攝

  拍攝陽光,不一定是要向著同一方向順光的,有時試試把主體揹著陽光拍,這樣會拍出另一種味道。

  拍攝靜物時:例如拍攝樹葉,我們可以在樹葉的另一面拍攝,利用陽光穿透樹葉,把葉子拍得清徹,突出紋理;

  拍攝人像/動物時:逆光拍攝能拍出漂亮的黃金色髮絲,令照片更動人,利用偏黃的白平衡試試調到高一點的K數或使用閃光燈白平衡或直接於夕陽下拍攝也能令照片變得暖起來,但要好好控制曝光或補光量,以免主角變得全黑。

  技巧二:拍攝影子

  拍攝陽光,太陽本身未必一定要是主角,其實有光便有影,影子有時更能增加趣味,提供更大的想像空間。

  技巧三:拍攝剪影

  逆光拍攝時有時主角會變得很暗,那麼直接拍攝剪影吧!要拍出漂亮的剪影,我們需特別留意主角的輪廓和形態,也要留意背景能否突出剪影,要進一步瞭解怎樣拍出好的剪影,請參考“拍攝炫目剪影照片的簡單步驟”。

  技巧四:拍攝反光面

  有想過拍攝反射面內的世界嗎?其實我們周遭也有很多題材去拍攝:例如玻璃、鏡子,甚至是水面的反光,我們也可以拍攝反轉的世界,利用平衡構圖或是直接把反射面充滿整個畫面也是很好的拍攝手法。

  技巧五:利用鏡頭的光暈

  鏡頭的光暈Lens flare其實是鏡頭的缺點,但如果好好利用這個“缺點”,我們可以替照片加上一個特別的感覺!每支鏡頭拍出的光暈也不同,向著陽光的角度也有別,可以拿自己的鏡頭試試。

  技巧六:利用太陽拍出星芒

  如果你拍過城市夜景,你一定星芒”的出現,我們可以看到城市街道燈光的“星芒”,其實拍攝太陽也可以,我們只需把光圈調小f/16、 f/22等,然後把太陽放在物件與物件的中間拍攝,例如拍攝密密的樹林或是高樓大廈,我們便可以利用這個表達手法了。

  新手使用數碼廣角鏡頭須知事項

  前景很重要

  使用廣角拍攝風景時,最重要的元素是前景。廣角鏡頭拍攝更廣闊的風景時,也會捕捉到一些前景因為廣角鏡頭廣闊的視野不可避免。而在廣角拍攝的風景中,前景會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前景不夠吸引人,照片也將如此。

  關注畫面中的垂直線條

  廣角鏡頭會使垂直線條彎曲和變歪,就像照片裡紅杉樹頂部附近的樹幹這樣。現在,你可以判斷你是否喜歡這種效果了。重要的是意識到這一點,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靠的更近些

  比起其他鏡頭,廣角鏡頭在拍攝時用了更廣的角度,在同等拍攝距離下,被攝物體會顯得更小,這就是所謂的近大遠小原則。為了克服這個缺點,攝影師最好能夠更加靠近拍攝的物件。尤其是在使用超廣鏡頭時。使用14mm的鏡頭拍攝的照片,遠景視覺上都很遙遠,前景就突顯眼前。

  引導線

  在構圖方面,從影象底部角落延伸向影象中心的線條如河流或鐵軌總有引導觀眾眼睛的魔力。特別在廣角視角下,這些線條使作品更出色。河流的表現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看圖時,觀眾的眼睛往往從角落離開,沿著溪流移動。溪流在影象中流動,因近大遠小,溪流顯得小了。溪流隨著景物變寬而迅速消逝的感覺,增加了圖片的景深。

  對焦與超焦距

  我最喜歡使用廣角鏡頭的原因是它們很容易對焦。當你移動到更廣焦段,在一個特定的光圈下,景深會變得很大。這會讓你用上超焦距。在特定的光圈下,輕易獲得對上焦。記錄下常用的超焦距引數,遇到前後景搭配的景色時就可以快速對焦了。

  濾鏡的困擾

  用廣角鏡頭拍攝給使用濾鏡的人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偏振鏡的使用問題,在超廣角鏡頭中偏振鏡對天空的影響很大,甚至會令畫面顯得不自然,所以在有天空的場景要謹慎使用偏振鏡。二是旋入式濾鏡的使用問題,這種濾鏡在廣角鏡頭中很容易影響照片的邊緣區域,造成暗角,尤其是同一鏡頭裝載多個濾鏡時,一定要注意暗角問題。如果一定要使用濾鏡,插入式濾鏡可以幫助你避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