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放低身段物超所值
英國公投脫歐給他們的名聲帶來很大影響,他們收到很多海外學生的問詢郵件,包括中國學生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以前英國的高校都很有股子傲氣,覺得沒必要四處叫賣自己。但2011年,英國收緊歐盟外國際生學生簽證政策,英國本身的國際生申請數量第一次出現萎縮,還沒緩過勁就又被英國脫歐補了一刀。現在高校都放低身段,有一些還在閉門反思提升自身的學歷含金量。
例如,藝術院校史無前例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採訪一些粉絲眾多的當紅樂團;媒體專業的有機會和出版商直接合作嘗試視訊內容製作,還有些建築專業也在推廣自己做出的經典設計專案。這些新舉措都體現了英國本身前衛的個性,而對於學校而言,這些創新之舉的意義就是搶生源。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這自然是件好事。
2月初UCA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英國的高校申請機構的最新統計顯示,在脫歐公投之後,英國全境的大學都遭遇歐盟學生申請數量的縮水,這是近十年以來的第一次。
國際學生對英國教育產業的意義有多大,看一組資料:University UK這一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2011到2012學年,英國共有超過43.5萬國際學生,其中70%以上來自歐盟以外。這些國際學生繳納的學費高達57億英鎊,佔所有高校收入的兩成。這還沒算海外學生給英國帶來的社會,經濟,以及多元文化等各種貢獻。
UCAS的統計並沒有提到中國學生申請數量的同比去年出現的變化,這是因為一部分中國學生並不是通過UCAS申請學校的。雖然UCAS的資料庫顯示歐盟外國際生的申請數量與去年持平,可不升即降,這個道理依然不容小視。
現在英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際學生求學目的地,最近美國因為特朗普移民政策產生了不少爭議,應該說英國其實是在面臨著一個機會視窗。
根據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排名,有五家英國大學都在國際化的排名中擠入前十。只有繼續保持國際化的優勢,才會有利於這些高校在新興市場的拓展。這意味著從教學力量到課程設定,都要與國際競爭力的定位相匹配。此外作為加分項,越來越多的高校尋求與優秀的機構和企業進行合作,讓學生有更多學以致用的機會。
今年初UCAS的申請報名截止後,很多英國大學的市場部都開始評估他們招生政策的成效。在我看來,英國本地的年輕人更挑剔,因為這畢竟是他們這輩子第一筆巨大投資。英國大學生每年要花費9250英鎊海外生的學費1萬-2.5萬英鎊,很多學生讀書都沒有父母資助,用的是免息的助學貸款。換言之,之後他們剛畢業就要背上幾萬英鎊的負債,成為名副其實的“學奴”。與其剛入職場就“鉅債纏身”,很多學生甚至開始傾向於放棄讀大學,參加英國政府這幾年一直在力推的學徒制,做學徒沒什麼投入,還有微薄工資和日後的工作保障。但英國過去幾十年“去產業化”如此徹底,哪裡還有什麼可惠及大眾的學徒制可言,很多高中畢業生一加入學徒制就成了Tesco的廉價搬運工。在英國,升學拿大學學歷,尤其是名牌大學或是熱門專業畢業,還是在英國找到好工作的不二之選。如果大學本身進行自我提升,畢業生的前途就會更有保障。
要讓學生們認為這筆投資有所回報,學校們只能本著商業的思維,增加使用者體驗,提升客戶滿意度——這與激烈競爭之下的公司品牌運營和產品質量提升是一個道理。
英國僱主們也同樣希望英國高校可以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他們有的直接對政府提出訴求,推動政府推出更多的優惠政策,以提升STEM技藝,改變現有的學徒制,提升數字和文字的應用能力。據估計,到2020年之前英國新科技產業工人還存在很大缺口。英國本地教育在數學上本身也沒有優勢幾乎全球排名都墊底,國際生就不同了,其中不乏數學專業,計算機科技專業的高手。很多中國學生在眾多英國的熱門專業中都算得上是拔尖的人才。
英國大學和企業界的也陸續出現了針對國際留學生的體驗或者實習專案,比如讓留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進入諸如倫敦股交所、安永、衛報等行業頂級企業的短期企業實習專案,如YES.Global青年精英計劃等。
幾年前,因為要給國際學生爭取優惠的簽證政策,將國際生的簽證數量從每年淨移民數量中剔除,英國有超過100家高校聯合在一起,對政府進行遊說,當時的口號就是“我們是國際化的”。現在,這一行動又有了新內容,雖然目標還是保住英國高校的國際化聲譽。
還有更多有趣的嘗試。例如法國的高校聯盟機構在距離巴黎35公里車程的Cergy-Pontoise依然屬於“巴黎島”,也就是巴黎大區規劃一個大學城,也給英國高校留了一大片地,可以蓋房做教室做研發,有點“分校”的概念,據說在向英國高校發出邀請之後,很多高校還是很有興趣的,這對於提升英國高校的國際化程度又將是一個新嘗試,聽起來還令人有些期待。這個專案對英國高校的邀約將持續到7月份,法方再擇優錄取。我覺得如果今天英國高校樂意踏出“國門”,在法國建分校,那過幾年沒準還會在德國,在荷蘭建分校,讓英國的高校更具有歐洲範,也給海外留學生提供更多有意思的經歷。這又不失為英國高等教育界的一樁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