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知識的演講稿作文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渴求知識的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同學們: 當你們看著可愛的動畫片,玩著迷人的電腦遊戲,坐上快速的列車,接聽著越洋電話的時候,……你可曾意識到科學的力量,科學不僅改變了這個世界,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翻開20世紀的壯麗篇章,我們發現人類在這百年中不僅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更創造了無數科學奇蹟。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的虛構,當時讓人不可思議,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飛機、遠射程炮等,在20世紀都一一成為現實。

  在21世紀的今天,高科技更是無處不在。作為跨世紀的一代,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適應新世紀,擔起新世紀的重擔呢?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不只為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就需要正處於青少年時代的我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

  參加科技“五小”比賽、閱讀科技書籍,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精密的機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車,虛擬的足球賽,高科技資訊的傳送等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現象,激起了我探索科學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科學,傳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時,更要創造新生活,如今,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可視電視、電腦上網、心臟起搏器,已經不算新鮮了。

  從1901年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科技在不同領域裡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電子產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奈米技術、超導材料的廣泛應用,不久的一天,也許就在你的餐桌上,會出現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學習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為了成為科學家,也是為了能適應生活,更為了能成為新世紀的主人,擔起新世紀,為國家建設,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工合成胰島素、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鄧小平爺爺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確如此,科學為我們祖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毛澤東主席曾對青年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句話,飽含了長輩們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如果說長輩們用辛勤的勞動建設了20世紀的祖國,那麼,我們就應該以知識、以科學擔起新世紀的重擔。 同學們,我們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學習科學,讓我們從小做起。我們要努力學好各種文化課,因為這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同時,對各種適合我們小學生看的科普書籍、報刊,最好在課餘多閱讀一些;還應該積極動手搞各種科學小實驗、小製作,寫科學小論文等,培養對科學的興趣。長此下去,我們一定能夠熱愛科學,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無論是美國的挑戰者號爆炸,還是全球計算機病毒的升級,從來都不能阻止人類的科技進步。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渴求知識的人。

  如今,讓我們也用它來勉勵自己,做一個熱愛科學的新一代,擔起新世紀的重任,為我們祖國的明天,譜寫出更加輝煌的詩篇! 謝謝大家。

  篇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在這春意盎然的時節,很榮幸能站到這裡和大家交流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青年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

  說起科學發展,對於時下的青年學生來說都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貫耳,但究竟什麼是科學發展,很多人卻又不甚了了。事實上,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早已做出了明晰的界定,科學發展就是堅持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在2007年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胡錦濤進一步詮釋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那麼,對於我們青年學生來講,如何做到科學發展呢?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以本,這就要求我們重視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做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肯尼迪說過:“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問國家為我們做了些什麼,而要問我們為國家做了些什麼。因此,發揚集體主義,克服個人主義,更多地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才是我們青年學生目前的第一要務。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自身。首先是要求我們糾正為應試而學習,以及重理輕文、技術至上主義的偏向,打造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我們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有利於全面發展我們的綜合能力。打個比方說,自然科學好比城市裡的高樓廣廈,人文科學卻正如城市周邊的森林,雖然可能我們永遠看不到森林的現實功用,但城市裡的居民卻無時無刻不在享受這大自然的恩惠,因此可以說,人文科學就是我們智慧的總排程官,它在我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從我們自身發展的另一個角度講,也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知道,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世界,新事物、新知識層出不窮,這就更要求我們丟掉為應試升學而學習的敲門磚思想,樹立終身學習、不斷學習的理念,跟上知識更新速度,從而使我們在未來的人生征程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輝煌走向輝煌!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自身發展,可以有效地實現求知與做人、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廣博知識與動手能力、技術素養與人文修養、健康身體與和諧心理等方面的有機結合,能夠有助於我們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成為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人,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在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原理的基礎上,自覺地運用統籌兼顧的方法去指導自身發展,努力做到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我們就會真切的感受到科學發展觀的強大理論魅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同學們,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用科學發展觀作指導,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棟樑之材,在未來的人生舞臺上,象展翅的雄鷹一樣自由地搏擊吧!

  謝謝大家!!

  篇三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科技讓人類文明之花傾情綻放》。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類得益於科技,科技得益於創新,創新是科技的靈魂。從基因工程“讓人活到一千歲”的夢想,到奈米技術“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諾言;從人工智慧“送你一隻可愛機器狗”的溫馨,到轉基因技術“讓老鼠長出人耳朵”的奇觀。新科技令人感到日新月異、欣喜若狂。不僅如此,科普知識也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愛因斯坦、霍金、比爾蓋茨是我們心目中的明星,電腦科學、現代物理和化學動態更是無時不牽動著我們。科技,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創新,一種文明。

  我相信,有春風拂過的地方一定會留下盎然生機,因為春風的柔情裡滿含著活力;我相信,有科技走過的地方一定會撒下文明的種子,因為科技的剛毅裡跳躍著無限希冀。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技無不在。遠古時代的野蠻人,開始用火做飯、取暖、照明;一千八百年前的蔡倫紙,出現在市井和宮廷;史蒂芬蓀造出第一臺機車;愛迪生髮明第一盞電燈;潛水艇第一次潛入海底;火箭第一次衝入太空……這每一次的發明創新,無不引起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給世界深深的震撼!這就是科學技術的魅力!從大處講,人類社會今天的高科技--四通八達的海陸空交通、迅速快捷的資訊通訊技術、鐳射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等,都是科技的結晶。從小處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是科技的恩惠。科技已融入生活,豐富著生活。紅綠燈的發明是一種交通的文明,這不單單帶給人方便,更是一種安全,讓人們不再畏懼那車水馬龍,形形色色的家用電器已走進千家萬戶,網際網路更是讓我們足不出戶便能通曉天下事……我們的生活已步入品質與效率的時代。

  同學們,科技並不遙遠。知道嗎?珍妮紡織機的發明者是一位工人,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是一位花匠,升降籃球架的發明者是一位小學生……普通人也同樣會擁有非凡的創造。科學研究還表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智力因素,而85%取決於非智力因素。行動起來吧,喚醒我們頭腦中沉睡著的創造大師,用細心耐心和恆心撥開科技的神祕面紗,你會驚喜的發現,成功並不遙遠,科技就在你身邊!

  火熊熊薪傳百代,光燦燦彪炳千秋。同學們,讓我們高擎文明聖火,穿越世紀風雲。用科技的神奇與偉大創造人類美好而精緻的生活。讓中國科技之星輝映五千年光輝文化,讓華夏文明之火閃耀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