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的石窟導遊詞

  導遊詞主要是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儲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洛陽龍門石窟看經寺與龍門名僧導遊詞

  非常幸運的是,今年來到龍門石窟竟然能夠近距離接觸看經寺。63年來,每每有遊客經過於此,僅能隔欄遙望,無法看清“真身”。今年3月10日起,該特窟首度揭下面神祕的面紗,與公眾見面。

  看經寺位於東山萬佛溝北側,洛陽香山。為東山最大的洞窟。洞的正面有一座建於清代的磚瓦結構二層樓,門額上刻著“看經寺”三字。該寺是唐武則天至玄宗時期開鑿的一座皇家洞窟。因為看經寺內的文物極為珍貴、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極高,所以看經寺還被列為“特窟”。出於文物保護方面考慮,這類洞窟很少讓遊客入窟參觀,只能在窟外隔著圍欄向內看。

  看經寺是龍門石窟唐代代表性洞窟之一,從其巨大的規模判斷,應為皇室貴族或高階官吏、高僧大德發願開鑿的。窟內羅漢造像精美、生動傳神,對研究我國唐代高浮雕藝術、僧侶服飾、法器和禪宗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看經寺洞窟窟門高7米、寬5.05米,為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釐米,寬1116釐米,高825釐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整個窟室的平面設計基本上呈方形,為龍門東山最大石窟。與常見的穹廬頂石窟不同,看經寺窟頂呈方形平頂,開鑿、雕刻這種平頂的難度更大。與同一時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該窟正壁上沒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壇,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據考證,該窟為禪宗開鑿,洞窟造型為禪宗僧人打坐禮佛的禪堂。

  窟門外兩側各有一個高浮雕力士,窟楣有兩個飛天。此外,該洞窟窟頂還刻有龍門石窟最大的陰刻蓮花藻井,蓮花直徑超過4米,周圍環繞著四個體態豐潤、形象優美的飛天。另外在窟內放置有宋代圓雕坐佛3尊,南壁雕造9排小千佛像,北壁除幾排小千佛像外,還有一些蓮花供養菩薩。

  看經寺內雕刻有國內石窟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唐代石刻羅漢群像,包括雕像29尊。在看經寺內,東、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臺基上浮雕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各9身,這些羅漢大都有成年男子高,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殘毀,或身著袈裟,或袒露右肩,或半裸上身,手持念珠、香爐、經盒、錫杖、蓮花等物。29尊羅漢年齡、相貌、神態各不相同,有的額頭皺紋重重,有的脖頸筋骨高突,有的揚眉張口做辯論狀,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這些羅漢似乎正在進行一場佛教付法儀式,表情也非常生動傳神,為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師”的形象,與《歷化法寶記》雲“西國二十九代”相合,應是佛教中所謂“二十九祖”。釋迦牟尼去世之後,將傳法的任務叫給了迦葉,迦葉寂滅後交給了阿難,之後傳莫田地,傳商那阿修,最後至二十九組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北魏時期自天竺來中國的僧人,被後代的佛教禪宗奉為第二十九代傳人。看經寺這二十九尊傳法的羅漢,恰好與《歷代法寶記》所載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從南壁開始,以逆時針的方向觀賞,看到的依次為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堂弟阿難,最後為菩提達摩,共29代。其中,達摩為西土禪宗第二十九祖,因曾在嵩山少林寺達摩洞中面壁九年,又被稱為中土禪宗第一祖。

  整組羅漢群像突破了型別化的模式,被雕刻得生動傳神、氣度非凡,既統一又富於變化,堪稱妙品,是我國石窟中現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唐代石刻羅漢群像。

  文物迴流:2001年4月1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加拿大政府送還中國龍門石窟雕像交接儀式”。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將其收藏的洛陽龍門石窟雕像移交中方。次日該雕像安全抵達河南博物院,經短暫停留即送回洛陽龍門石窟永久儲存。加拿大政府送還的石雕羅漢像,原在洛陽龍門伊河東岸崖壁上的看經寺中。

  該窟內北、東、南三壁下部刻有29尊與人等高的羅漢像浮雕,開鑿年代應在武則天時期。送還的這尊羅漢雕像為看經寺南壁由西向東第一尊,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迦葉。它是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被鑿掉並流失到海外的。現在,看經寺中這尊浮雕的上半部輪廓仍清晰可見。

  龍門石窟東山看經寺盛唐時期浮雕羅漢石像由加拿大國家藝術館歸還我國,是中國文物保護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河南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她是第一件由海外歸還我省的解放前被盜的文物。它充分體現了中加人民的傳統友誼在鞏固和發展,體現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增強,體現了河南在海外知名度的提高,體現了對龍門石窟乃至對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與奉先寺隔河相對的禮佛臺,是眾多遊客祈願納福的地方,當站在空曠的廣場,可以縱觀整個奉先寺,看芸芸眾生頂禮膜拜盧舍那大佛。中間是象徵“鯉魚跳龍門”的伊河。

  在香山腳下的長廊上,由南向北,依次樹立著唐代玄奘、善導、善無畏、神會、金剛智五高僧的塑像,他們要麼在龍門一帶有活動的足跡,要麼埋葬於龍門一帶,對中國佛教的推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可見,唐代為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

  玄奘公元602—664:唐代高僧,唯識宗創始人,洛州緱氏縣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貞觀年間歷經十七年遠赴天竺求學,帶回了大量的佛經及旗檀佛像。龍門石窟優填王造像與玄奘帶回的優填王刻旗檀佛像有著密切的關係。龍門石窟優填王造像之多、之早,位居全國石窟之冠。玄奘回國用了十九年時間,共譯出佛經75部1335卷;又撰有《大唐西域記》12卷,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

  玄奘俗家姓名“陳禕”,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蹟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善導613年—681年 :唐代僧,號終南大師,為淨土宗曇鸞、道綽派之集大成者,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監造者。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善導大師唸佛時,常有光明隨口而出,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善導大師年少出家,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詰經》,後見西方變相與《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眼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善導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禪師,蒙授《無量壽經》。見淨土九品道場,善導大師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燃。善導大師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唸佛,亦要念到汗溼衣襟才止息。

  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而見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粗糲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洗。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善導大師唸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善導大師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經四帖疏》雲:「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由於善導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勝計數,其中也有難抑厭欣之情,以致捨身往生者。據傳載,善導大師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善導大師曰:「今唸佛名,定生淨土否?」大師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舍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善導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唸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善導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所有的供奉都用來寫《阿彌陀經》,達十萬餘卷,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餘處。善導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起願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善導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考即為善導大師之所監造。

  善導大師於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壽六十九歲。善導大師遺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計為《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觀念法門》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甚受淨土宗重視,故經其闡揚而確立之淨土宗,特稱善導流,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對淨土宗影響至巨。

  善導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我國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公元一九○九年,日本學者橘瑞超等,於新疆鄯善縣境內的吐峪溝Toyuk,為高昌故址附近,發現《往生禮讚偈》及《阿彌陀經》之斷片,後者且附有師之發願文,或即師所書寫之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又《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日僧法然源空即依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善導大師為高祖。

  監造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672年,已60高壽的善導受唐高宗詔請,任為檢校僧,督造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史料記載,皇后武則天捐出自己的2萬貫“脂粉錢”,用於建造大佛。那麼,這2萬貫錢,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呢?中國最早在宋朝才出現紙幣,當時叫“交子”。而在唐朝,人們把銅幣用線穿起來,1000枚銅幣為1貫串、吊。1枚1文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0.3元,1貫錢就是300元,2萬貫錢相當於今天600萬元。當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也就是3貫錢多點。

  善導一生精勤苦專修淨土。每入佛堂,合掌禮拜,一心念佛,非到精疲力竭不停止。幾十年不設別房臥室,從不上床睡臥。除洗浴之外,沒有脫過衣服。30餘年未曾抬眼望女人。所到之處,淨身供養。飲食衣服,全部佈施。

  留世的作品有5部9卷:《觀經四帖疏》1卷,《觀念法門》1卷,《法事贊》2卷,《往生禮讚》1卷,《般舟贊》1卷。681年三月十四日,善導去世,世壽69歲。安葬於終南山麓神禾原,立13層“崇靈塔”,並於塔旁建香積寺,作為永志之所。

  經像放光:善導大師曾在長安西京寺與金剛法師較量唸佛勝劣。大師升高座發願說:“依照諸多經典,世尊說‘唸佛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定生淨土,如果此事屬實,就請大堂中所有的佛像同時放光。如果這個唸佛法門是虛妄的,眾生唸佛不能往生淨土,那就讓善導從此高座上立刻墮入大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復出!”於是,大師用如意杖指了指堂中一尊佛像,只見堂中所有的佛像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居士輯錄:唐朝貞觀年間,善導大師發現西河綽禪師所創的淨土九品道場,很高興地讚揚說:“一這真是指引人脫出迷途的良方,也只有這種法門,能使人很快速能解脫生死。”於是他以身作則,精勤拜佛,早晚不停的念阿彌陀佛的洪名。不久他到京都長安的地方,更加激勵四眾弟子,每進入佛殿必須長跪,一同稱念佛號不到精疲力竭絕對不停止。又對四眾講解淨土法門,宣揚唸佛的要義。三十多年來為法忘身,從來沒有貪睡過。護持清淨的戒律,一點都不違犯。一向是把好吃的食物供給大眾食用,自己呢僅僅吃些較粗劣食物充飢罷了。凡是信眾供養他的錢財,就用來附印‘阿彌陀經’達十萬多卷。而且畫‘淨土變相圖’三百幅之多。另方面還努力修建塔寺,這樣的燃無盡燈續佛慧命,無論出家在家受他度化的不計其數。即以他的弟子來說,有人持誦阿彌陀經十萬遍到五十萬遍的,也有每日唸佛做為固定功課,唸佛號一萬到十萬聲的,由此證到唸佛三昧命終而往生極樂淨土的,多得難以記述。

  有人懷疑詢問說:“僅僅靠唸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嗎?”善導大師回答說:“是的,只要一心念佛,必定能達成你修行的願望的。”說完隨即念“阿彌陀佛”,每念一聲佛號,就有一道光明從他口中吐放出來。這樣一直的持續下去,聲聲佛號就有道道光明示現,使大家嘖嘖稱奇。善導大師有首著名的《勸世偈》說:“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大師一生倡導唸佛,不遺餘力。他仔細叮嚀大家說:“你們應知,唸佛必須持續不斷,一直唸到命終為止。唸佛一事,只要專注而無雜想,萬人修萬人去,請你們時時警惕自己,必須持之以恆。要知我人身體本來汙穢不淨,是種種惡緣組合而成,就是因為有種種業糾纏不已,帶來人生許多的痛苦。所以我們要覺悟,寧願舍此不淨之身超生淨土,才是無上的快樂,世事變化無常,又有什麼好留戀的?是以平常就要交待好親屬們,當自己因病重危之際,家人好友切勿流淚哭泣,這樣徒然擾亂了病人的淨念,因之失去往生的機緣就令人遺憾終身了。最好的辦法是:一旁的至親好友共同虔誠助念,念阿彌陀佛聖號,直到病人往生為止!”

  這以後,有一天,大師忽然召集弟子們來到跟前,對大眾說:“這個肉體誠然可憎厭的,我準備往生西方淨土去了。”說完了以後,便走到寺前的一棵柳樹爬了上去,向西方禱告說:“但願佛來接引我,菩薩來幫助我,使我始終不失正念,安然往生淨土!”說後投身躍下舍報生西。唐高宗皇帝聽說言件神異的事蹟,特頒賜匾額給寺長以紀念善導大師,匾額寫的是‘光明’二字。

  善無畏公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密宗的奠基人之一。中印度摩伽陀國人,剎帝利種姓。 為釋尊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十三歲繼承焉荼國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後因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內亂。善無畏勇猛鎮暴,曾被流箭所傷,但仍大赦其兄,並讓出王位。因感悟世間無常,乃毅然出家學道。

  退位後,善無畏到印度南方海濱參學,修"法華三昧",並遊歷諸國,修行禪觀。之後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禮曇無德 Dharmaguptaka 又譯為達摩鞠多,有說即是龍智 為師,專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奧義,得受密法灌頂,被尊為"三藏阿闍黎"。玄宗開元四年到長安。先住興福寺,後住西明寺。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傳入者,與金剛智、不空合稱開元三大士。譯有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蘇悉地羯經三卷等重要密續典籍。或稱為輸波迦羅。

  善無畏是外國和尚,卻葬在洛陽龍門。他於開元二十年上表奏請返回印度,想葉落歸根,但因為唐玄宗捨不得他走,未得准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在洛陽示寂,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葬於龍門西山廣紀寺,皇帝親自參加他的追悼大會。付法弟子有寶思、一行、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自唐武宗廢佛後,密宗在中國也隨之衰微,只有善無畏所傳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傳惠果,再傳日本空海,和金剛智所傳的"金剛部密法"相併傳習,直到今日仍流傳於日本。

  捨棄王位 出家求道:善無畏祖師梵名Śubhakara-Simha,直譯為淨獅子,意譯為善無畏,乃唐密開山祖師、開元三大士之首。他生於印度烏荼國,為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的後代。他的先人來自中印度,因國難而出奔到烏荼國,當了烏荼王。

  善無畏生有神姿,宿積德藝,父王對他十分賞識,經常給他歷練的機會。他10歲就統領軍隊,13歲就繼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後來,他的兄弟為爭王位,起兵作亂。善無畏率軍親討,取得勝利。按照軍法,爭位的兄弟應判死罪,可是,善無畏不忍天倫兄弟遭誅,特“忍而曲赦”。經過這次內亂,善無畏厭惡了爭權奪利的王室,決意讓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跡,又向群臣宣明決意,願讓位給兄長。母后哀而許之,祕密賜給他傳國寶珠,然後他便出宮而去。

  出宮後,善無畏向南來到海濱,進入殊勝招提寺修習佛法,得入法華三昧。繼後,他發願聚沙建塔一萬座供佛。建塔期間,他被黑蛇咬傷了手指,但不退其願,終於建成了一萬座沙塔。之後,他隨商船遊歷印度各國。他在船上密修禪誦,口放白光,因而無風三日,舟行萬里。一日,商船遇海盜,眾人驚惶失措,善無畏乃安慰眾人,默誦真言,感得七俱胝準提尊,全現身相,於是,這幫海盜被突然出現的另一夥賊寇打退了。後來的這夥賊寇向善無畏懺罪歸誠,並當起了嚮導,指引商船越過窮荒,又逾毒水,到達中印度。善無畏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參見了國王和王妃。這位王妃竟是善無畏的姐姐。姐姐得知善無畏捨棄王位的緣由後,稱歎不已。

  善無畏這時已是風度翩翩,氣魄豪爽;聰明睿智,超拔群英;五乘貫通,三學深究;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技能,無不精湛。就這樣仍不滿足,依然孜孜追求最高境界。

  那蘭陀寺 投師鞠多:善無畏辭別摩揭陀國王與王妃,懷著敬仰之情,來到了那蘭陀Nālandā寺。他將母后賜的傳國寶珠,飾在那蘭陀寺大佛像的額上,佛像分外光彩奪目。這顯示出善無畏投身那蘭陀寺的決心。時那蘭陀寺,乃像法之泉源,眾聖之都會。有聖僧達磨鞠多,掌定門之祕鑰,佩如來之密印,貌似四十歲,實已八百歲,昔日玄奘到那蘭陀寺時便見過他。善無畏乃頂禮其足,奉為本師。

  一日,善無畏見師父缽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讓旁邊一個大唐國僧人來看。這僧人一看,缽中正是大唐國的食物,而且飯菜新鮮,那油餅還溫溫的,粟飯仍熱熱的,不禁驚愕道:“大唐國離這裡十萬多裡,這缽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這裡來了,太神速了!”眾人聽聞,都震驚不己,惟有善無畏默然。

  達磨鞠多祕密對善無畏說:“大唐國的白馬寺,重閣新近竣工,我剛到白馬寺受供回來。大家都吃驚了,只有你不動聲色,你真的可以學習大法了。”隨後,達磨鞠多授予善無畏總持瑜伽三密教。傳法之時,龍神圍繞,森在目前;無量印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天人師,稱曰三藏。得三藏稱號後,善無畏又勤奮修學,前後五年,通達了密教的全部奧義。之後,無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禮聖蹟,不懼艱險。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嘗結夏於靈鷲山,有猛獸為其前導;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晝,現釋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一次, 中印度大旱,請無畏三藏求雨。善無畏作法不久,眾人便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淨瓶注水於地,頓時歡欣鼓舞,得未曾有。善無畏又鍛金為貝葉,寫《大般若經》;鎔銀起塔,等佛身量。在積功累德的道路上,他勇往直前。善無畏的母親因其離去日久,以為他已不在人世,而日夜哭泣,雙眼失明。三藏去信問候,其母雙眼立即復明,朗然如故。

  當時的五印度,教派林立,九十六宗各執己見。善無畏遊學講道,對於各宗各派的人,都能順著他們所執著的見解去開導他們,為他們破滯析疑,使他們解開邪縛、進入空門;捨棄迷津、踏上覺路。無畏三藏就如大法雲,令眾生大小皆得潤澤;又像清澈的泉水,可以盛入各種形狀的容器中。就這樣,他廣度眾生,傳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善無畏年近80時,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師。一日,師父達磨鞠多對他說:“善男子,你與震旦有緣,弘揚大教,今可行矣。”無畏三藏乃接足頂禮,辭別恩師,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不畏艱險 堅持東渡:無畏三藏行至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時,天色已晚,前有一河,卻無橋樑舟楫,於是他乾脆就飛了過去。一日,善無畏受請於長者家,有羅漢從空而降,說:“我乃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善無畏贈之以名衣,羅漢升空而去。至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善無畏遇到一隻白鼠,圍著他轉圈,還每天獻給他金錢。到了突厥國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善無畏應突厥王之邀,宣講密教經典《大日經》,又應王妃之請布壇講法。離開碎葉城後,善無畏折東而行,半途遭遇賊寇,他被連砍三劍,但絲毫無傷,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

  行至雪山大池,善無畏感到有些不適。這時達磨鞠多從天而降,對他說:“菩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你久已離相,怎會有病?”說罷沖天而去。善無畏頓覺身心如得洗滌,不藥而癒。路經吐蕃今西藏,與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圍搶貨,無畏三藏密運心印,劫匪乃悔悟請罪。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對善無畏說:“再向東就不是弟子我的轄界了。

  守護神州的是文殊師利菩薩。”說罷頂禮善無畏雙足,然後消失不見。途經西州時,善無畏以駱駝負經卷過河,被龍王請入龍宮三日。無畏三藏就在龍宮中宣揚法化,開悟甚眾。到他牽駱駝上岸時,衣服經卷都無沾溼。善無畏路過北印度境時,他東行的訊息己被僧侶和商人傳到了長安,唐睿宗對善無畏不惜年邁東行傳法的行為,十分感動,就派僧人若那和將軍史獻,帶著禮物出玉門關侯迎。

  開元初,唐玄宗夢見一僧,姿狀異乎常人,醒來記憶猶新,便拿起畫筆在宮牆上畫了下來,這個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記憶中。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攜帶梵卷,到達長安,唐玄宗親自接見。一見面,發現善無畏與夢中所見高僧一模一樣,玄宗極為歡欣,立即禮善無畏為國師,並大設梵筵為善無畏接風洗塵。

  然後,玄宗又特設內道場,尊善無畏為教主,玄宗之子寧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從其灌頂受法,一時轟動朝野。毘盧大教,巍巍法門,由此興盛。玄宗有意試探善無畏的法力,便請了一位有名的術士來與善無畏比試神通。這位術士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十分厲害。但他面對善無畏時,善無畏只是恬然不動,他便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落敗。滿座人皆嘆其神奇,對善無畏大為敬仰。

  弘傳密教 受命譯經:善無畏到長安後,唐玄宗讓他住在興福寺,不久,又遷入西明寺,三番兩次慰勞問候,並賜予物品,異常豐厚。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詔善無畏於西明寺菩提院譯經,善無畏奏請讓名僧參與翻譯。朝廷批准後,他先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呈上玄宗。玄宗深加賞嘆,又下詔將善無畏所帶梵文經卷全部送到內府儲存。這《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就是從《金剛頂經》梵本中摘取出來的。

  早在善無畏來大唐以前,有僧人無行西遊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經典,歸國時,剛到北印度,就不幸去世了。所有經卷,由同行者帶回長安,存放在華嚴寺中。善無畏偕同一行禪師,到華嚴寺檢閱這些經卷,挑選了數本,尤其檢到《總持妙門》一典,是過去沒有翻譯的。

  開元十二年,善無畏隨駕入東京洛陽,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日經》。此經梵本有十萬頌,善無畏撮摘其要,譯出《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綴文,譯得上符佛意,下契根緣,此即唐密根本經典是也。又譯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等,並作《大日經》諸咒梵漢對譯,悉曇之學由此而興。

  善無畏祖師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常開授禪觀,獎勸初學。見其儀形者,如蓮華敷於眼界;稟其言說者,如甘露潤於心田。經常有人因其教導而超然自悟、境界提升。善無畏又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印度時他曾聚沙為塔,鎔銀起塔,到大唐後,又鑄銅為塔,手成模範,妙出人天。一次,他在寺院裡開爐準備鑄造,僧人們覺得庭院狹隘,擔心扇起風來,釀成火災,善無畏笑著說:“大家不必驚怕,我知道不要緊呵!”鑄煉那一天,果然大雪紛飛,靈塔鑄好出爐時,雪花滿地,美景如畫,眾僧皆稱歎不已。

  一次,適逢暑天亢旱,玄宗派高力士,請無畏三藏祈雨。善無畏說:“這旱情是共業,若強行召龍降雨,雨必暴,損失與旱災相同。”但皇帝堅決要求雨,沒辦法,善無畏只好答應。官員告知他,請雨的器具,幡幢、螺鈸等,都備齊了。善無畏笑道:“這些東西沒用,快撤掉吧!”隨後,善無畏裝了一缽水,以小刀攪動,口誦梵咒。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於缽底。善無畏且攪且咒,頃刻,一道白氣由缽中升起,逕上數尺,然後稍稍一引,白氣便飄然而去。

  善無畏對高力士說:“快去報告,雨就要來了。”高力士急忙騎馬趕回皇宮,途中回頭一看,只見那白氣急速旋轉著,自講堂向西而去,如一匹白綢翻空而上。繼而,陰霾滿天,大風驟起,電閃雷鳴。高力士剛到天津橋,狂風暴雨便突然來臨,街上許多大樹都被連根拔起。高力士入宮奏明皇上時,已經全身溼透了。事後,皇帝稽首迎請善無畏祖師,再三致謝。由此可見無畏三藏之功深德隆矣。

  一次,邙山有大蛇出來傷人。善無畏找到這條大蛇,對它說:“你想禍害洛陽城嗎?”說罷,以梵語咒數百聲,不久蛇就死了。傳說這蛇就是安祿山侵犯洛陽的預兆。善無畏還精擅繪畫,他畫的曼荼羅,精妙異常,長期在宮中流傳。

  開元七年,另兩位大名鼎鼎的密教祖師——金剛智三藏與不空三藏,亦來到大唐。因這三人同開大唐密教,又同在玄宗開元年間,故史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和一行所傳為胎藏界密法,金剛智和不空所傳為金剛界密法。善無畏與金剛智相遇後,二人互為阿闍黎,互相灌頂傳法,於是二人皆得金胎兩部大瑜伽教。金胎不二、金胎合一,即無上密教之最高奧義也。

  善無畏三藏,系中國首位系統翻譯密教經典者,共翻譯28部53卷。為弘揚密教,闡釋教理,傳授儀軌,他在東、西二京設定道場、開壇授法。其傳承者有大興善寺沙門一行,入室弟子有寶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學家李華,還有從學者寶思、智嚴、溫古、義林、喜無畏,以及新羅今朝鮮僧人玄超、不可思議,日本僧人道慈等。一行整理善無畏的講授口訣成《大日經疏》20卷,為解釋《大日經》之根本論典。

  示滅非滅 密惠眾生:開元二十年公732年,善無畏上奏玄宗,請求回國,玄宗優詔不許。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祖師右脅累足而臥,示寂於洛陽大聖善寺禪室,時齡99歲,僧臘80。玄宗親自參加追悼大會,追封其為鴻臚卿,派鴻臚丞李峴、威儀僧定賓律師作監護,於開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將其葬於洛陽龍門西山廣化寺內庭。出殯之時,悲泣傾城,山河變色,法界淒涼。弟子李華為其刻碑立於寺內,二弟子寶畏、明畏為其撰刻偈頌,亦樹於院內。

  善無畏三藏早已得金剛之身,故其示寂後,全身不壞。之後歷朝歷代,凡遇旱澇災害,人們向他祈請,都十分靈驗。洛陽信士,常將其法體請出龕室,香湯沐浴,作為供養;洛陽城的富豪,也爭相佈施,贊助浴事。皇室做禳災、祈禱時,也會派許多使臣,去作供養、佈施,那些人的求願也會得到滿足。

  善無畏祖師示寂之前,已是出沒無常、人所難測;此番示寂,乃入於法界,生死一如,是滅非滅,故有種種徵驗,靈感非常,不可思議也。

  神會684~758:襄陽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唐代著名禪僧,是禪宗六祖惠能晚期弟子,荷澤宗的創始者,建立南宗的一個得力人物。也是六祖著名的法脈傳人之一。幼學五經、老莊、諸史,後投國昌寺顥元出家。諷誦群經,易如反掌。年十三,參謁六祖惠能。惠能示寂後,參訪四方,跋涉千里。開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大揚禪法,人稱南陽和尚。六祖入滅後二十年間,曹溪之頓旨沈廢,兩京之間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續樹法幢。

  師初至洛陽,欲振六祖之風,乃於開元二十年732設無遮大會於河南滑臺大雲寺,與山東崇遠論戰。指斥神秀一門“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欲確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統傳承與宗旨。並於天寶四年745著“顯宗記”,定南北頓漸兩門,即以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南頓北漸”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擊神秀之漸門,於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天寶十二年,師因御史盧奕誣奏,奉敕黜離洛陽荷澤寺,遷住弋陽江西、武當湖北等地。翌年轉住襄陽,再轉住荊州開元寺般若院。

  安史之亂起,兩京板蕩,時大府各置戒壇度僧,聚香水錢,以充軍需。請師主壇度之事,所獲財帛悉充軍需。亂平後,肅宗詔入宮內供養,並建造禪宇於荷澤寺中,詔請住之,故世稱荷澤大師。師在荷澤寺仍闡揚六祖之宗風。上元元年入寂,世壽九十三,另一說乾元元年758示寂,世壽七十五。敕諡“真宗大師”。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諸禪師,楷定禪門之宗旨,遂以師為禪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龍寺。其法流稱荷澤宗,門下英才甚多,有無名、法如等。

  關於神會的一生行履,以贊寧《高僧傳》較為全面。基本上透露出了神會參學、弘法、遭貶、度僧、立宗、圓寂的先後過程和資訊,再參照其它史料,可以梳理出一條比較明晰的線索。

  軼事典故:神會大師理解經論,但不喜講說。三十歲到三十四歲697—701,他在荊州玉泉寺從神秀學習禪法。久視元年700神秀因則天武后召他入宮說法,便勸弟子們到廣東韶州從惠能學習。神會去曹溪後,在那裡住了幾年,很受惠能器重。為了增廣見聞,他不久又北遊參學。先到江西青原山參行思,繼至西京受戒。景龍年中707—709神會又回到曹溪,惠能知道他的禪學已經純熟,將示寂時即授與印記。開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陽龍興寺。這時他的聲望已著,南陽太守王弼和詩人王維等都曾來向他問法。

  神會北歸以後,看見北宗禪在北方已很盛行,於是提出南宗頓教優於北宗漸教的說法,並且指出達摩禪的真髓存於南宗的頓教。他認為北宗的“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惠能才是達摩以來的禪宗正統。

  開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會在滑臺今河南滑縣大雲寺設無遮大會和當時著名學者崇遠大開辯論,建立南宗宗旨;同時批評了當日最有聲望的神秀門下普寂。普寂以神秀為達摩的正統,他自己則是繼承神秀的人。

  據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記普寂臨終誨門人說:“吾受託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菩薩導於可、可進於璨、璨鍾於信、信傳於忍、忍授於大通神秀、大通貽於吾,今七葉矣”。當時神秀門下的聲勢很大,他們所立的法統無人敢加以懷疑。但神會卻認為這個法統是偽造的,說弘忍不曾傳法給神秀。他提出一個修正的傳法系統:“達摩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六代相承,連綿不絕。”神會又說:“秀禪師在日,指第六代傳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稱為第六代。

  今普寂禪師自稱第七代,妄豎和尚神秀為第六代,所以不許。”當時大雲寺崇遠質問他說:普寂禪師是全國知名的人物,你這樣非難他,不怕生命的危險嗎?神會從容地說:我是為了辨別是非、決定宗旨,為了弘揚大乘建立正法,那裡能顧惜身命?他的堅強態度和言論驚動了當時參預大會的人。從此南北兩宗的界線更加分明,爭論也更加激烈了《神會語錄》第三殘卷。

  天寶四年745神會以七十八歲的高齡應請入住東都荷澤寺,這時普寂和義福都先後去世,由於他的弘傳,使曹溪的頓悟法門大播於洛陽而流行於天下。天寶八年749神會在洛陽荷澤寺又楷定南宗的宗旨而非斥北宗,且每月作壇場為人說法:抑清淨禪,弘達摩禪。這時北宗門下信仰普寂的御史盧奕於天寶十二年753誣奏神會聚徒企圖不利朝廷。

  唐玄宗即召他赴京,因他據理直言,把他貶往江西戈陽郡,不久移湖北武當郡。天寶十三年754春又移襄州,七月間又敕移住荊州開元寺。這些都是北宗的人對神會的報復。神會雖過著貶逐的生活,兩年之間轉徙四處,但他的聲望並未下降。

  神會被貶的第三年,即天寶十四年755,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舉兵,攻陷洛陽,將逼長安,玄宗倉皇出奔西蜀。副元帥郭子儀帶兵征討,因為軍餉缺乏,採用右僕射裴冕的臨時建議,通令全國郡府各置戒壇度僧,收取一定的稅錢香水錢以助軍需。

  這時神會尚謫居荊州,誣奏他的盧奕已被賊所殺,群議請他出來主持設壇度僧,於是他才回到洛陽。至德元年756神會已經八十九歲,當時洛陽寺宇已被戰火摧毀,他即臨時創立寺院,中間建築方壇,所有度僧的收入全部支援軍費,對於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起了相當的作用。

  安祿山之亂平定以後,肅宗便詔他入內供養,並敕建在他曾住過的荷澤寺中建造禪宇給他居住,所以時人稱他所弘的禪學為荷澤宗。上元元年760五月十三日,神會寂於洛陽荷澤寺,年九十三歲。建塔於洛陽寶應寺,諡真宗大師。

  荷澤宗的基本理論,具見於神會所著的《顯宗記》和《傳燈錄》卷二十八所儲存的《荷澤神會語錄》以及敦煌出土的《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顯宗記》的思想內容,大體和《法寶壇經》的定慧第四品相同。而近代敦煌出土的《頓悟無生般若頌》的寫本,其文字和《顯宗記》又幾乎一致。

  敦煌本的《般若頌》尚無西天二十八祖之說,而《顯宗記》卻多了“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二十三字。因此敦煌本當是早出的寫本,初題《頓悟無生般若頌》,後來改稱《顯宗記》。

  《頓悟無生般若頌》雖無二十八祖的記載,卻有“傳衣”之說,和《顯宗記》所記一樣。所謂“衣為法信,法是衣宗,衣法相傳,更無別付。非衣不弘於法,非法不受於衣”。可見傳衣之說似乎是從神會倡始。

  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記述荷澤一宗的教義說:“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因此神會的禪也稱為“無念禪”,謂“不作意即是無念”。又說:“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為最上乘。”神會雖說無念,但據宗密所傳,荷澤是主張“知之一字”為“眾妙之門”的。可見他最重知見解脫。南北二宗的根本不同是:北宗重行、南宗重知。北宗重在由定發慧,而南宗重在以慧攝定。神會答王維說:“慧澄禪師要先修定,得定以後發慧。會則不然。”他又引《涅盤經》的“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長邪見”的說法而主張定慧同等。

  神會傳法的弟子,據宗密《圓覺略疏鈔》所記有二十二人,《禪門師資承襲圖》有十八人,《宋高僧傳》及碑文所見得十六人,《景德傳燈錄》載十八人。以上各書所列除重複者外合共有三十餘人。比較知名的有磁州法觀寺法如723—811,法如傳成都聖壽寺唯忠,唯忠傳遂州大雲寺道圓,這是宗密繼承的系統。宗密出於道圓門下,自稱為神會的第四代法嗣。

  神會的法派大約繼續了一百五十年,到唐末就中斷了。但德宗貞元十二年796曾敕皇太子邀集諸禪師制定禪門宗旨,搜求傳法的正傍系統,終於敕立荷澤神會為第七祖,並御製七代祖師贊文。這是在神會寂後三十五年的事情。五代以後,只有當時與神會同門的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兩支系統日行繁衍。

  金剛智公元671—741年:唐代高僧,古印度南天竺摩賴耶國人,婆羅門種姓。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十歲出家,精通顯、密教經典,專修密法。唐玄宗開元初年來到中國傳法,是中國佛教密宗創始人,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唸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8部11卷和密教經典儀軌等21部24卷。金剛智與善無畏、不空並稱為“開元三大士”,圓寂後葬於龍門西山南崗奉先寺西。

  金剛智從小就聰穎過人。十歲時在那爛陀寺出家,依止寂靜智師學習宣告。十五歲時前往往西印度,用四年時間學習法稱論師的著作,然後回到那爛陀寺。二十歲時受具足戒。花六年時間學習了大小乘各種戒律。接著又學習了南宗《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著作。二十八歲時,在迦毗羅衛城,跟隨勝賢論師學習《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歷時三年。三十一歲時前往南印度,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龍智年事已高,金剛智在而後的七年時間裡,依止龍智學習了《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等大乘經典,以及各種五明論著,並受五部灌頂,顯密通達。辭別師父龍智後,金剛智回到中印度。

  由於南印度大旱,應其王邀請,金剛智前去請雨。而後國王為金剛智專門建造寺院。三年後,金剛智前往師子國瞻禮聖蹟。回來後,準備前往東土。國王派人護送金剛智,並帶上了許多的經典梵夾,以及許多珍寶。從海路經師子國、佛誓、裸人等二十餘國,歷經艱險,歷時三年,719年開元七年,終於到達廣州海面,節度使派數百船隻前來迎接。次年初,到達東都洛陽,而後在兩京傳教。先後在慈恩寺、薦福寺、資聖寺、大薦福寺等處,或建立壇場,或翻譯經典,度化四眾。741年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在洛陽圓寂。743年天寶二年,在西龍門起塔。譯有《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不動使者尼羅祕密法》一卷、《瑜伽唸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一卷、《觀自在瑜伽法要》一卷等。

  金剛智學成密法之時,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國王為此迎請金剛智到宮中求雨。果然不到數日,天降大雨。王歡喜踴躍,金剛智因而受到至高供養,及諸大臣、百姓的崇拜。從此,開始了他雲遊四方,化導眾生的弘法事業。金剛智聽說中國佛教正盛行,因此發願到中國弘揚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國,並攜帶《大般若經》和其它各種佛典,以及印度的七寶器具和許多名貴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襲,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獨有金剛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難。經三年時間,路經錫蘭、蘇門答臘,於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抵達廣州,建立密宗灌頂道場,開始弘揚密教。

  開元八年,金剛智來到洛陽、長安,面謁玄宗,成為大唐國師,得以積極從事密教經典的翻譯,並傳授密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唸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處,必建金剛界大曼荼羅灌頂道場,有時奉敕為國祈雨,或為妃嬪、公主加持除病等。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奏請返回印度,經玄宗准許後,便動身返鄉,到了洛陽廣福寺,卻因病而示寂。世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葬於龍門。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人。金剛智經由海路,善無畏經由陸路,分別攜帶了"金剛部"和"胎藏部"二經的灌頂傳授密法來到中國,因此,同為開中國兩部密法的始祖,並奠定了中國密宗的基礎。